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分析
0条评论 2011-08-10 10:58:56 来源:《收藏-拍卖》  作者:洛奇

再看看中国古陶瓷专场,几位朋友选择的拍品的情况如下:

 

拍品一:清雍正白釉双耳盘口橄榄瓶(编号:3016),品相不好,有炸底,小磨口及缩釉,估价30 万—50 万港元。预备竞价80 万—100 万港元,最终成交价266 万港元,竞投失败。

 

拍品二:清乾隆粉青釉葫芦瓶(编号:3020),估价50 万—70 万港元,预备竞价120 万—150 万港元,最终成交价314 万港元,竞投失败。

 

仿哥窑釉花棱双耳扁壶

 

拍品三:仿哥窑釉花棱双耳扁壶(编号:3017),估价200 万—300 万港元,建议价500 万—600 万港元,朋友最终实在无法忍受空手而归的结局,竞投到底成交,价格为962 万港元。

 

“金元”将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主角

 

当天晚上,来自全球各地的几位重要艺术品藏家和藏家代理人相聚一起,大家共同的话题一直围绕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的走向和发展趋势。稳健型的行家认为当代艺术品已处在高位上,泡沫已现,目前介入不安全。激进型的行家则认为距离高位还差一点,只要操作得当,目前尚安全。而一致的结果是:艺术品市场未来数年将持续火爆,但是其主角将不再是行家而是“金元”。

 

所谓“金元”,就是指目前大量涌入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或者投机资金。其动因有三:第一、目前国内无论是制造业、房地产还是证券,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甚至是跌落探底。因此资金的流向出现转移。第二、去年天津文交所带来的冲击力是极强的,虽然目前这种模式还存在许多漏洞,不规范,但是艺术品金融化、证券化,是未来一个大的趋势,因此许多资金提前介入,操盘手开始建仓。第三、机构或者“金元”进入,它的操作模式与传统艺术品市场人们所熟知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它不需要就事论事地对每件艺术品进行真伪鉴定评估,也不需要就每件艺术品的正确市场价值作出风险评估,因为它们要赚的钱不是建立在艺术品标的物本身产权的转移或者价值的拉升之上,而是建立在基金本身募集的规模发展之上,规模越大,操盘者所赚到的利益“佣金”就越大,而这些要赚的钱是来自“基民”的投入,而非单件艺术品本身市场价值提升所带来的产出。上述三点,就是近一年来艺术品市场急剧升温的主要动因。

 

但是,今后的艺术品市场将不再是中国民众所熟悉的、改革开放以后持续了十数年的这样的市场了,有两个因素将使得这个市场完全变得陌生。这就是第一、今后数年的艺术品市场将为资金和机构所占领,无论是中国的还是海外的个体的收藏家们,无论他们多么专业,无论他们多么的有实力,无论他们曾经多么努力,并希望继续多么地努力,他们的地位和存在已经受到“金元”的强力挤压,正在逐渐被边缘化。第二、艺术品市场成为现代商业模式博弈的战场,艺术品将不再与纯艺术有关,也不再与每个个体人的喜爱是否有关,与传统的艺术品市场模式也已经脱离了关系,一切的行为都是商业博弈的结果。“金元”正式成为未来艺术品市场的主角。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