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的确存在这种现象,还有找“托儿”什么的,像朱其去年爆出来的一些“黑幕”。艺术市场要想健康发展,是需要“运作”而不是“炒作”。
陆:接下来讲第三点,胆识,指画廊老板必须有一定胆量,敢于尝鲜,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才不至于走在别人后面,拾别人啃过的骨头。但胆识是建立在诚恳的基础上,不是让你空手套白狼,去冒险、骗人。
《画廊》:画廊主其实就是宏观决策者,他的胆量和见识决定了画廊能够走多远。胆识还能决定画廊老板面对大气候转变时的调整及应变灵活度,这对画廊生存是非常关键的。像当年索卡毅然进驻北京的时候也是需要胆量的,因为当时国内的艺术市场还没火起来。但是他们成为第一个进入北京的台湾画廊,尝到了头啖汤。
陆:前面讲的都是关于理想的,后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经营的能力。经营能力包括成本概念、管理概念和营销能力,不管你对艺术多么有感觉、有财力和胆识,如果缺乏经营及管理能力,还是走不远的。毕竟画廊不是慈善机构,除了理想以外,他是一个营利机构,需要收支平衡,要有营利的要求,除非是有基金会支持那就另当别论。
《画廊》:这点我特别有同感,因为跟国内很多画廊打过交道后发现,那些以前有过企业经营经验的或有管理意识的老板,例如偏锋、唐人、长征,在管理方面都是比较规范、有条理的,部门分工清晰。
陆:画廊需要经营、行销,而不是坐销,行是一种行为,要推广、要做广告,让人家知道了解,主动去寻找客户;销,就是让人家掏钱,是业务动作。如何把画卖出去是个大学问,西方很多画廊会聘请业务高手,以低底薪、高佣金的形式经营。
《画廊》:这种情况可能跟国内有些不同,我发现国内很多画廊能卖画的都是画廊老板自己,下面的员工甚至连价钱都不知道。
陆:这也很正常,因为对于一个画廊来讲,最重要的资源就是艺术家和藏家的资源,如果把这两块资源放手给员工的话,万一员工走了,有可能把所有资源都带走,威胁自己的生存。其实这是关于人员管理的问题。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藏品的管理,就是画廊老板要有活化收藏品的能力,什么叫活化收藏,就是指定期检查库存藏品,随着画廊的经营、眼力的提升,市场大气候的转变、偏好的转变、艺术家的合作和财力的增减,必需适时调整库存藏品,千万注意不要让自己掉入一个只进不出的陷阱,“可卖可不卖,那就赶紧卖;可买可不买,就不要买了”。如此,才有库藏实力,不可小看,它能让你度过寒冷的冬天!我常说,画廊经营久了,最后赢在库存,也可能输在库存!
《画廊》:陆老师归纳得很好。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关于画廊老板的心态。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做画廊跟艺术家一样,都是属于阳春白雪、不食人间烟火的,其实这些都是罩在外表的一种光环,作为一个企业,他们同样要面对很多问题,例如与艺术家之间的纷争、金融危机的出现,你认为画廊老板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都对待这些问题呢?
陆:我的看法是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画廊老板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画廊有多大实力,就做多大的事情。一切量力而行,不要太看重面子问题,不要保有太旺盛的企图心。俗话说大丈夫能伸能屈。如果一味把画廊的规模搞得很大、场面搞得很大,而你的财力又跟不上的时候,就必须叫停,做适当修正和调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成本核算的概念,不要弄到自己用6个锅盖盖10个锅。
《画廊》:其实很多大画廊例如高古轩在金融危机的时候都减薪、裁员,最终目的是为了把画廊保存下来。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他写给员工的那封信都在网上公开,特别有趣。在危机面前,是否能挺过难关,其实也还是有些办法的,就像诚品画廊一样,他们说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那场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好在有藏家陪伴他们度过难关,画廊才得以生存下来。
陆:藏家其实是最现实的,但如果藏家愿意跟画廊共同进退,首先说明这个画廊一定是有好的艺术品,也就是我一直讲的画廊有没有活化藏品。如果有,那么藏家当然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收藏。其实说到最后,还是在考验画廊主的眼力、财力和经营能力,以及活化收藏的能力。有这些能力才能收到、售出及库存好的精品,有精品才能维持下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所谓“画廊好开不好经营”就是这个道理!
【编辑:成小卫】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