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觉: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在自我成长的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这也影响到他们的艺术风格,您觉得与前代艺术家相比,70后画家群体有什么样的艺术创作特征?
邹跃进:被称为70后的艺术家大约出生于70年代。即使是1970年出生的艺术家,今年也有39岁了。十年前就有人开始关注70这一代的画家,也有一些批评家反对提70后,主要是因为70这个概念太宽泛了。我认为70后专门指的是某些艺术家,主要是指那些代表了新的艺术倾向的艺术家。70一代在写实方面的时间很长,通过一些人做的展览可以从中发现他们与50、60年代画家的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有两种明显比较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延续了60年代新生态的画家,比如刘小东、曾浩以及四川的一批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偏重对青年人生活状态的表现。而这种状态又和过去的官方艺术不同,比如罗中立这批艺术家所表现的那种苦涩的东西。70这批人关注更多的是身边的人,他们延续了新生代的选择。与前者不同的是,在对青年人的表现上,他们选择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私密化的方法,也就是波普艺术。60年代的艺术家在表现青年人的生活时带有一种调侃的基调,一种无所谓,甚至是带点玩世不恭的倾向。70年代的艺术家相对来讲态度较为严肃、私密,缺少一些意识形态的涵义,处于一种非常执意的状态。60年代的某些艺术家含有对意识形态的思考,比如王劲松、刘庆和,他们的作品,含有一种调侃、甚至某种意义上撤退,70年代的艺术家不仅关注他们个人的生活,也还有一些比较私密的、甚至是一些见不得阳光的事情。70年代的艺术家必然会受到五六十年代画家的影响, 60年代的画家与30、40年代的画家拉开了一定距离,70画家应该学习60一代的这种精神,这样才是成功的艺术工作者,在艺术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与50、60年代的画家拉开距离,70年代也确实有一些人做到了这一点。
总之,70年代在艺术上的表现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状态,这是他们较为典型的一种倾向。70的另一个倾向则是延续了波普艺术,与现代传媒的中的卡通文化结合起来。在表现手法上有一些卡通化,与波普艺术有关,他们在资源上接收更多的是现代传媒中的一些图像。这影响到70年代中后期的艺术家,也包括80年代的一批。从70后画家的角度来看,这两点是比较明显的。上述是我个人的大致看法。
新视觉:您认为70后画家存在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吗?70后应如何在作品中注入中国文化精神,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新的视觉图式和技法语言?
邹跃进:70年代的艺术家基本没有这种困扰,70之后的艺术家相对之前来说考虑的因素更少,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在社会生存环境中的感受,很少考虑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问题,也没有象征中华民族的某种精神,他们可能会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但是谈不上在艺术风格、艺术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民族特点。当然这与表现的对象有关,也与学院对他们的影响有关系。受学院的影响,60年代有的背离学院但也利用学院,比如张晓涛。上述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会大一些,70既有抽象也有表象,70年代的风格还不太确立,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比较淡薄,更为关注个体的生活状态与私密的经验,但是不会考虑油画民族化、本土化的问题,更多则是对个人生存、个人境遇,以及艺术生活中一部分的表现,从这方面来讲,60一代思考的问题会更广阔、更深入一些,艺术形态上更为强烈。
新视觉:60后画家仍然占据着画坛的主流地位,80后画家也在悄然崛起,这给70后画家群体的地位带来了一定冲击。创作方式也愈加多元化,70一代做抽象艺术的多吗?您认为70后画家如何定位自己的艺术方向,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邹跃进:70年代艺术家做抽象艺术的好像不太多,更多是集中在五六十年代。70年代的艺术家进入90年代后期,才开始逐渐出名,当代艺术已经从抽象、表现走向对社会的关注,70艺术主要还是以学院派为主,但不占主潮流,他们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和政治、文化联系比较多的艺术形态。他们的作品贴近生活,包括图像故事和实质内容。也有不少年轻艺术家在做抽象,但还没有形成气候,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比较少,这和现代转变为当代也有关系。抽象艺术在90年代艺术界不占主导地位,五六十年代出现过比较出名的抽象画家,70年代的画家尽管也不乏探索,但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这方面出名的画家也不多,只是回到叙事的一个状态。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