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级藏家张明:艺术不是装饰品
0条评论 2011-10-21 10:53:42 来源:ARTINFO 作者:申舶良译

张明与马修•戴•杰克逊《旅伴》

张明与马修-戴-杰克逊《旅伴》

 

2009年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首席执行官查尔斯-萨玛瑞兹-史密斯(Charles Saumarez Smith)遇到了一个难题。距离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大展开幕仅余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侵袭却使企业难寻赞助。

 

“回想起来真是怪事,”萨玛瑞兹-史密斯称,“6个月前,我们发现预算显然严重不足。”就在那时,有人介绍他与张明(Richard Chang)相识。张明时年37岁,默默地收藏国际当代艺术作品已逾十年,对卡普尔的作品尤为青睐。他得知皇家艺术学院面临的困难,便当即写下一张支票。因为卡普尔的展览自然是异常成功,而展览开幕“他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圈子,”萨玛瑞兹-史密斯称。“我们当时在寻找一位天使帮我们实现那个展览,那天使就是张明。”

 

如果位列榜首的英国艺术机构都将你誉为天使,保持谦和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谦和正是我去年在北京初次见到张明时的感受。他身材高大,像个大男孩,发型随意,穿着朴素,蓝色的棉袄配上棉鞋,有如旧时乡绅的标准行头,而不是人们想象的纽约投资基金负责人、与全球艺术圈的重量级选手过从甚密的大人物“君临天下”的架势。而我也很快便得知,艺术圈唯一真正吸引张明的便是艺术本身。

 

无论张明本人如何轻描淡写,他在艺术界的功绩是令人赞叹的:他是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董事会成员,也是伦敦泰特亚太地区艺术进购委员会(Asia Pacific Acquisitions Committee)成员。还拥有他成立于2008年的私人基金会“多姆斯收藏(Domus Collection)”,作为安置他的700余件艺术藏品的所在。

 

张明能收得这些珍宝与他担任其家族对冲基金Tira Holdings负责人工作一事有关,该基金在中国股票与房地产领域有大量投资。由于生意的原因,他将自己的时间在北京与纽约之间平等分配,而2010年5月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多姆斯收藏”首展“往返:北京-纽约现在”的标题仿佛首先便指的是他的往返奔波。然而展览远不止限于他职业生活的两地经验:对张明来说,当代文化最具动态,超越一切边界,他为新一代中国艺术家们的国际角色感到兴奋,用他的话来说,这些艺术家们“在某种‘中国性’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这种“中国性”与中国第一波当代艺术家的实践紧密相关,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声誉鹊起。

 

“我从没管过‘中国当代艺术展’这回事,”他说。“那是如此狭隘和老套的提法。对我而言重要的是我收藏的这些艺术家都是当代艺术家,而对我来说在当代艺术家之间有着遍及世界的自然对话。当然今天艺术家可以是非洲艺术家,中国艺术家,全都可以。他们自然会带来自身本土的视角。但对我而言,重要的是他们是当代的。”

 

所以在“往返”中,他选择了9位他认为能代表更广阔的世界的年轻艺术家参展:纽约的巴纳比-弗纳斯(Barnaby Furnas)、马修-戴-杰克逊Matthew Day Jackson)、许汉威(Terence Koh)和莱恩-麦克金利(Ryan McGinley),以及中国的曹斐、李松松、李晖、刘韡和杨福东。他选择北京为展览地,是因为他相信在北京会产生最佳效应。“你看纽约或是伦敦,”他说,“有好多博物馆展览,好多画廊。但在北京并不是这样。我想‘我有很大一份收藏。为何不在这里展示一下呢?’”

 

在开幕式上,摄影师要为张明拍摄肖像,而张明首先想到的是突出艺术作品。其中一幅照片突出了强化许汉威《哮喘气体(Asthma Air)》(2007)的镜子,另一幅则将他塑造成杰克逊骷髅雕塑《旅伴(Fellow Traveler)》(2010)的对话者。

 

尽管张明热爱艺术——或许正是因为他热爱艺术——他从不将艺术作品带到家中。“我对艺术非常认真,不会将它们用作装饰品,”他解释道。“就像专业的音乐家受不了背景音乐,因为这是对音乐的不敬。有多少人能在自己的家中策划定期展览?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把艺术作品从家中的墙上取下来,如今的想法是让这些作品被人欣赏,对不对?所以将它们放在一个永久的空间中才是王道。”

 

拥有这样一个场馆的想法在尤伦斯展览期间萌生,而当时张明对选址还没有明确概念。而我们在2011香港国际艺术展再度见面时,他对我说已决定在5年内在北京成立一家私人博物馆。

 

这将改变中国的游戏规则。目前中国尚无重要国际当代艺术的收藏展馆,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皆是如此。在西方,此类专业私人博物馆也鲜见成功案例。这家新博物馆的藏品将具有突出的国际性,其中包括在广泛的地区工作的艺术家,从纽约到东京,贝鲁特到北京,上海到伦敦。这种全球性的覆盖反映了张明的收藏风格:他对在旅途中见到的艺术作品随时出手,采纳他所尊敬的策展人们的意见——关于在那些“未经探测的地带”(如中东)该去寻找什么,并以同样的兴致描述95岁高龄的黎巴嫩雕塑家萨洛娃-劳乌达-仇卡(Saloua Raouda Choucair)的新作和谈论中国年轻艺术家曹斐的影像新作。这也反映出张明的一些内在特质。他在中国和纽约都感到如鱼得水,已厌倦被问及自己感觉更像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对他来说重要的是成为世界共同体中的一员,他相信世界共同体的存在是当代生活的本质特征。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