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级藏家张明:艺术不是装饰品
0条评论 2011-10-21 10:53:42 来源:ARTINFO 作者:申舶良译

张明的一部分重要藏品已经贮存在北京的仓库。最近我去探访了这个仓库,看到卡普尔的大型雕塑和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蝴蝶(Butterfly)”系列中的一件,还有张晓刚(微博)的代表性作品,以及显示出张明对年轻艺术家如麦克金利和莱恩-甘德(Ryan Gander)等情有独钟的作品。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黑色动域(Black Activity Sphere)》(2009)自天顶垂下。张明最近收得的藏品是宫岛达男(Tatsuo Miyajima)的大型LED作品《幻灭(Mega Death)》(1999),这件作品曾在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上首度亮相,目前还在运来的途中。在等待自己的空间开放期间,张明将收藏的作品向全国各地的公共展览出借。比如其中刘小东的巨幅多联画作《青藏铁路》(2007)在2008年曾在广州三年展展出。

 

该博物馆项目是张明的慈善事业的自然延伸。其家族是卡特里娜飓风侵袭、2004年东南亚海啸和2008年四川地震期间红十字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微博)会的重要赞助者,还为灾难的受害者及其家庭创立了奖学基金,赞助“美国奖学金(Scholarship America)”与中国的图书馆建设,以及纽约的公共学校项目。张明极力指出其中大多数重要工作是由其夫人Tina Lee完成的,她是台湾著名商业家族的成员,张明的根也在台湾,20世纪40年代其父随家人来到台湾。父亲大学毕业后移民美国,张明本人生于纽约。初次造访中国大陆是在1986年十几岁时,游历台湾则是在1994年自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毕业后。

 

他全身心地投入事业之中,社交生活便全是关于艺术,更确切地说,是创作艺术的人们。“我的收藏百分之百在当代领域的原因,是如此我便可以与艺术家们在一起,”张明解释道。“这对我来说是做收藏最大的收获。”在他谈论刘小东时,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对创作行为本身的迷恋。他“的创作可谓身体力行,”张明称。“很多画家总是宅在工作室里,开着空调和音乐,抽着雪茄。他却在外面,在沙尘暴和烈日下全力创作。他曾经在这屋顶上作画,太阳晒得他满脸水疱。他在这些大幅画布上创作,所以有时候就像行为艺术。他在地上画。很狂野,很棒。画画是他的生命。”

 

对他感到被误解的艺术家们,张明会进行热情而微妙的辩护,比如对达明-赫斯特。他感到难受的是很多人从未看到过赫斯特更重要的作品,比如他用苍蝇和蝴蝶进行的绘画,而只以他那些版数过多的版画和不那么重要的作品来评论他。还有些人批评曹斐的全部作品都是关于一个小圈子化的电脑虚拟世界,张明称他们没有意识到曹斐在过去的10年间都一直在探索一个主题:寻找跨越国籍、年龄和空间障碍的人类关系。

 

张明将艺术家的利益记在心中,这使他不在二级市场交易。“我是画廊的超级支持者,”张明称。“好的画廊是艺术家生命所需的血液。如果你在画廊而不是拍卖行买作品,钱就能被艺术家们得到,这样就能继续保持创作。”他也是艺博会的超级支持者。他是香港国际艺术展的顾问团成员,也像今年5月他在香港风趣地自称的那样,是一位殷勤的“买家”。今年8月他乘飞机去支持台北艺博会,为在那里感受到的轻松气氛颇感兴味盎然。他的工作日程不时地被这样的活动打断:接下来的12个月中他将参加Frieze艺博会、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迪拜艺博会、香港国际艺术展、台北艺博会和巴塞尔艺博会。

 

张明期待着今后在这个领域见到更多中国的藏家,他相信其中有些藏家将成为重要的公共赞助人。“我常说慈善是终极的奢侈品。中国只是需要时间接受这一点。常常是当你感到自己的财富已令你很舒适,便会开始做些不一样的事。你不再那么在意背后的商标或是开什么车。你开始在不一样的东西上集中精神。”而对张明来说,这“不一样的东西”永远是艺术。

 

(本文英文版原刊于《Art+Auction》11月刊,中文版由申舶良翻译)

 

 


【编辑:陈耀杰】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