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政治变革让艺术走进春天
0条评论 2011-11-10 10:32:39 来源:青年参考 

事实上,缅甸的画家跟其他地方的同行一样,几个世纪以来,随着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活跃或沉寂,比如投资人的喜好、主要政治风向以及与外界的交流等。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过短暂的尝试,现代主义绘画在缅甸销声匿迹,自然主义和印象派却得以扎根发芽。

 

常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缅甸学者Aung Aung Taik告诉过我,这样的绘画传承,加上强调让佛教徒和市场都能接受的文化倾向,即使不考虑政治方面的审查,缅甸的视觉艺术也形成了平和安静的基本风格。“缅甸的画家学习并掌握了卓越的技巧,但在当地传统中不存在艾伦·金斯堡(译注: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20世纪著名诗人之一)。”

 

年轻人承载变革的希望

 

也许,这个国家最接近“垮掉的一代”的角色,要数64岁的艺术家Aung Myint。他在展现自己的想象力时公然藐视习俗,还曾在亚洲和欧洲举办过画展,2002年荣获著名的“东盟艺术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缅甸公民。

 

次日暴雨如注,我依然前去造访Aung Myint在仰光的“伊尼亚画廊”。走过坑坑洼洼的便道,转进精致的湖边社区,只见摇摇欲坠的公寓旁矗立着几栋新盖的别墅。主人身材单薄,却永远神气十足。他的工作室其实是个旧车库,里面挂着他自己与其他抽象派画家的得意之作,它们的色彩和主题都很大胆,尽情炫耀着创作者狂野的内心。“在缅甸,人们不喜欢抽象,是因为他们不懂现代艺术的精髓。”即便如此,他仍不掩饰乐观的心态,“我相信未来会更好,因为年轻人可以方便地同外界交流,可以通过旅行长见识,他们还有互联网。我年轻的时候只有书本!”

 

非营利的美术学校“新零度艺术空间”前不久启动了“艺术家进驻”计划,旨在邀请外国艺术家来访,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念。穿过一群卖烤肉和水果的小贩,我在一栋有点年头的楼房里见到了项目负责人——48岁的Aye Ko。此君扎着马尾辫,二头肌上满是刺青,花花绿绿的体恤插进棉裤里,看起来挺有“纽约范儿”。事实上,托2005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奖”的福,他真在曼哈顿呆过3个月。吃着粘乎乎的椰子米饭,Aye Ko嘀咕道:“你们美国人不了解缅甸人,我们很穷,但要用艺术为自己的国家、为它的历史和未来负责。”

 

在参观画廊的间隙里,我会选择回宾馆小憩。这栋柚木搭建的房子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坐落在树木茂盛的使馆区,它曾经的主人是缅甸南部省的总督。坐在宽大的阳台上,头上是吱吱作响的吊扇,喝一碗新鲜的西瓜汁或酸橙苏打水,那该是一种怎样惬意的享受?

 

“水为人民带来和平”

 

在这趟紧凑的旅程中,位于郊外“金色山谷”社区的“新珍品艺术画廊”绝不容错过。它的主人是Min Wae Aung,其作品身价极高,部分宗教题材的绘画在伦敦、巴黎和香港能卖到两万美元。这也导致这些画在缅甸到处被复制,我在古老的昂山市场便发现了摹仿Min Wae Aung风格的便宜货。顺便提一句,对那些钟情缅甸工艺品的外来游客来说,昂山市场是绝佳去处,从丝质围裙到清漆礼盒,富有地方特色的小礼物在那里应有尽有。

 

我对Min收集的“缅甸老一代大师”的绘画尤其感兴趣,由于该国没有国家艺术博物馆,他与别的艺术家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保护那些经典之作。经过多年收藏,他的画廊几乎被挤满了。好消息是,从11月开始,他的收藏有望迁到一家新的画廊展出。

 

我在最后一站决定重返故地——吉尔·帕蒂森安排我见一见“河流画廊”新涌现出的才俊之一Mor Mor,3年前,身材娇小的她在香港赢得了第一个国际奖项,当时才29岁。自那以后,她就集中精力创作一组系列画,描绘巨大的水滴从帆布上流下。我问她,为什么喜欢画水?对方回答:“当我们的人民看着水,它就会带来和平。在我的头脑里,水不断地滚动,一滴接着一滴,从高处流淌而下。没什么能永远呆在最上面,即使在我们的宗教里,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事物总是这样,消失、出生、死亡、重生,就像水的循环一样。”

 

也许,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缅甸的艺术家也可以开始新的轮回了。(美国《纽约时报》)

 

 


【编辑:易小燕】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