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艺术领军人库奈里斯于今日美术馆“演译中国”
0条评论 2011-11-19 06:18:3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冯明明

\

展览现场

 

2011年11月19日(99艺术网 冯明明)下午四时,黄笃策展的主题为“演译中国”的雅尼斯·库奈里斯个展在今日美术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体现了了这位意大利艺术家对中国的思考的独有创作,又是他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现场,张子康、黄笃、潘公凯等嘉宾纷纷亮相。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1年12月13日。

 

“贫穷艺术”演译中国

 

2010年,在黄笃策展的“第二届今日文献展”中,雅尼斯·库奈里斯的作品《天津港》初次亮相中国。而后近两年的时间,艺术家游走于中国,以其独有的艺术视角展现出对中国的实际考察、深入思索和分析,尤其是对中国深入浅出的演译。

 

近期在一些重要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博物馆中,有10场关于“贫穷艺术”的展览,在欧洲其他地区还有更多。在西方艺术界关注“贫穷艺术”时,黄笃适时的将雅尼斯·库奈里斯的作品呈现到中国观众的眼前,旨在引发对“贫穷艺术”的关注与思考。

 

“库奈里斯”符号再现

 

本次展出的作品集中呈现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分析,表现了现实、传统、记忆和语境的内在联系。库奈里斯秉承其惯用材料的方法——煤炭、钢板、铜板、麻袋、木头等,反映了库奈里斯始终坚持的朴素、自然、原始和人性的美学原则。

 

他在中国创作的作品中大量采用了古老的瓷片、瓷碗、白布以及军大衣,将它们与钢板组成了不同的图案形式和物质关系,既强调材料与材料的对比或对立关系——软与硬、自然与人造、流动与固态、传统与现代,又表现和建构了形式和语言的独特美感,是一种交织着质朴的戏剧性和诗意性的美感。他把现代与传统、日常与异常的关系理解成一种辨证的视觉哲理。

 

“无题” 系列洞悉脉络

 

库奈里斯的作品多以“无题”为名称,而在名为“无题”的系列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洞悉艺术家艺术探索之路中的脉络。

 

1967年,他的作品《无题》包含三种要素:涂有清漆的铁板结构夹控着棉花、四个铁制容器盛有土和仙人掌、涂有清漆的铁板上的栖木伴有活的鹦鹉。而活的鹦鹉放在铁板上,让作品发生了变化,从观众凝视和阅读鹦鹉,变成了鹦鹉向观众说话,彻底颠倒了主次的互动关系。

 

到了1969年,他把这种观念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在延续自身艺术逻辑的同时,库奈里斯在罗马的L’Attico画廊创作了一个惊世之作《无题》。他大胆将12匹马牵入并拴于画廊四壁,其前卫性不仅对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而且对艺术的概念和边界带来了巨大冲击,还确立了生命艺术的里程碑。

 

【概念解读】贫穷艺术

 

它是由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切兰(Germano Celant)于1967年提出的概念,以概括和描述当时一批年轻的意大利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观念。“贫穷艺术”主要指艺术家选用废旧品和日常材料或被忽视的材料作为表现媒介,他们的观念旨在摆脱和冲破传统的“高雅”艺术的约束,并重新界定艺术的语言和观念。这种以原始而质朴的物质材料建构艺术的方法和形态常常被认为是观念艺术的一个流派。

 

【相关资讯】

【在线展厅】演译中国——雅尼斯-库奈里斯个展
 

编辑:冯漫雨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