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收藏家乔建新:文在石里 化在外
0条评论 2012-02-23 13:17:31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林娇

乔建新和他的收藏

乔建新和他的收藏

 

编者按:乔建新踏入赏石收藏,不过是十年前的事情。那时,“赏石界”还是个小圈子,他自己也是半路出家,打眼也是常有的事情,然而,经过十年的沉淀,他满屋子的石头见证了他收藏的历程,雅宜山房里络绎不绝的拜访者更见证了赏石收藏界的逐步崛起。现如今,赏石、鉴石、把玩奇石已成时尚。但是,乔建新对于石头的痴迷,却是现在多数人所缺乏的。

  

寻石、觅石、赏石、玩石、悟石、参石,是他最好的写照,一石一世界更是他这一辈子对于赏石文化的追求。

  

我是怎样踏入赏石收藏界的?

  

记者:王世襄先生曾说:收藏的最高境界是玩石、藏石,据我所知,您和收藏界的首次接触,不是书画,也不是古董文玩,而是石头,那么您是怎么踏入赏石收藏界的呢?

  

乔建新:踏入赏石收藏界,是偶然也是缘分,我的本职是做快餐行业,2003年非典对于餐饮业的打击是巨大的,我被迫停业,到北京来看望读大学的儿子,并且和陈步一(北京文博学院院长)有了接触,在他的介绍,我开始了对赏石的学习,后来就慢慢的迷上了赏石,我开始收藏赏石,就是古石,而不是现在的。对于石头,真的是要悟透其中的奥秘,等你真的参透了,自然会喜欢上赏石收藏的。我现在每年都还要出去淘宝,南下去苏州、杭州、常州、扬州等地,也经常去北京,参加拍卖会和展览,目的就是不断的学习,和石友交流,这样也有益于我自己的进步。

  

中国赏石收藏的传承

  

记者:您刚才说到悟石,那么您觉得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赏石是顶礼膜拜,视石为师为友,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怀?中国最早的赏石收藏可追溯到什么时候?

 

乔建新:中国石文化萌芽于夏商周,《尚书·禹贡》中即有关于青州贡品“铅松怪石”的记载。西周洛阳,周公姬丹值壁于座,并顶礼膜拜,可以肯定我国第一拜石之人是周公;

  

赏石收藏盛于唐宋,所谓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这就是出自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收藏、鉴赏的方法和理论的文献。唐代阎立本的《职贡图》中藩国向唐朝进贡,图中人物所供的就是各种奇石。

  

宋代赏石、玩石已蔚然成风,米芾、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是非喜爱赏石、把玩石头,宋有《云林石谱》体现的就是宋代文人赏石观之精髓。宋徽宗举国之力建艮岳,花石纲,一纲十船。宋代最为痴石的当属米芾,敬石为丈,并写下著名的《研山铭》;

  

赏石真正繁荣于明清,林有麟著书《素园石谱》,收集各种名石一百零二种,被公认为是迄今傅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清乾隆帝七下江南搜得数方奇石,以供收藏把玩、赋诗、绘画等。

  

现代已故收藏大家王世襄曾说:收藏的最高境界是藏石、玩石,时至今日,各地随处可见的石头展览和会所则表明了当下赏石收藏的普及。

  

我对于赏石收藏的认知:学古、靠谱

  

记者:古代文人对于石头的痴迷,可以说是有极深的文化底蕴,一般都是文人之间的雅集,对于现代社会,可能比较缺乏这样的交流,那么对于您来讲,您是怎么做到对于古代文人赏石文化的理解呢?

 

乔建新:我们现在社会太浮躁,很难再有古代文人的闲情逸致,虽然有所谓的雅集之类的活动,但是早已失去了古时的味道,我刚才也说到了,对于赏石,我觉得有两点最重要:学古和靠谱。

  

这两者怎么解释呢,我用一段诗文来阐述一下:玩石不学古,谓之无源无法度也,学古不泥古,谓之有心有进步也。唐代对于赏石已有了审美标准:苍、拙、灵、秀,宋米芾完整为:瘦、透、漏、皱。石头究竟什么形态才是美的,苏东坡提出“丑”石的概念,后面的郑板桥、蒲松龄以及王渔洋等人,对于石头的形态美,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蒲松龄“心有灵石而著聊斋”成就了一代大师,我这些年的赏石收藏实践告诉我,要师法古人,继承并发扬古人留下的无数赏石文化的遗产。

  

“靠谱”用一段易于理解的话说是:玩石不靠谱,不如回家卖红薯。唐代李德裕每得一方石,必刻“有道“两字,这就是这方石头章法好、靠谱。我们在参观园林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欣赏石头,石头上有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如摩崖石刻保留了文人名人的诗人书法。石之不朽,传承文化艺术,石已载道,传承靠谱,唯石之实。我说的这两段话其实就是我对于赏石文化的理解,以及我在学习赏石文化和收藏赏石时的态度和认知。我觉得古人的东西,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的,是靠谱的。

 

记者:学古而不泥古,收藏要靠谱,这两者不仅是在赏石界,其实在所有的收藏门类中都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您能不能以您最中意的一块古石来给我们解读一下呢?

 

乔建新:好的,我刚才说到:蒲松龄,有灵石而著聊斋,我这里有一块石头,谓之“獬豸”,你仔细观察一方石头,首先是它的第一感觉,黝黑如墨,光洁似玉,再用手触碰,温润柔和,不涩不滑。再看它的造型,这方石头,是有灵性的,看这下面的小狐狸,栩栩如生,仿佛是蒲松龄笔下的狐仙。更为难得的是,背后还有题字,我们知道,传承有序的石头,又经名人把玩过的,是十分难得的,这方石头的背后的题字是:山连山山山不断,洞连洞洞洞有仙。落款正是大名鼎鼎柳泉居士(蒲松龄)。

  

记者:那这方石头,有经过多位专家行家的研究和考证吗?

  

乔建新:这方石头出现之后,就有多位专家研究过,包括陈步一和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方上好的古石。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