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绍光 山水云石中造“飞者非鸟、潜者非鱼”展览现场观众在观画
关于韩绍光
韩绍光的前期油画受到写意油画(或民族化油画)的影响,那是一个将油画材料与中国传统绘画题材融成一体的绘画并成为新中国油画史中的主潮,以油画笔触代替写意笔墨,以山水图式代替风景写生,是这种写意油画的一种方法。当然这种写意油画的可转换潜能是,笔触的书写性和构图的非时空性。我们在韩绍光前期的写意油画到这次展出的新作中看到了一种现代绘画语言是如何在他的画面中生长的,而他以前的绘画理念又是如何在新的画面中被重新组装的。对韩绍光的绘画来说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的绘画与前期的写意油画尽管前后有关联,但韩绍光的新作完全转变了以前的绘画形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韩绍光的新作参加了“抽象之后的绘画”这样的主题展,成为了这个项目的副标题“涂鸦、图像再造与多重主题”中的一个例子。
自然与人及对人其的态度是韩绍光长期潜在于内心的思绪。迷幻最终成了韩绍光的这种思绪的结果,韩绍光的绘画经历能让我们看到,他前期在一个写意油画的环境中的清晰风景是如何通过现代绘画的介入而被迷幻的。现代绘画的平面化语言是一方面,超现实主义的组合是另一方面,而轮廓线和图像拼贴使这种迷幻最终得以实现。韩绍光不但将这种理念诉之于画面,还将这种理念诉之于文字,片断式的文字就如他的片断式的画面那样。浮云、天浴是其核心主题,派生出来的是各种心理感受和景物,就他的《飞者非鸟、潜者非鱼》的片断文字章节中,追问——迷思——荒野,像是韩绍光的三步曲。
天浴是韩绍光近期绘画的一条主线,当然,天浴这一主题必然带来山、水、云、人等几个图像,韩绍光从2008年开始到2011年间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这种天浴的绘画是如何从一个中心画面进入而又远离了中心画面,即这种无中心的画面在韩绍光的绘画中一步步得以推进,将天浴的画面局部化,然后山与云变成了几何线的面,人形的轮廓线成为了图案。
绘画的平面化经过了塞尚和马蒂斯的试验已经成为现代绘画的基础语言,波德莱尔要将德拉克罗瓦的画看成是一张阿拉伯装饰图案的诉求,最后在罗杰-弗莱和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批评理论下推导出了形式主义,并证明了现代绘画中装饰图案化的价值,绘画是视觉几何关系而不是文学主题的呈现,是这种绘画和理论的主打。韩绍光的近期绘画能够从早先的写意油画中走出来,当然是连接了这种现代绘画的脉络,也是对现代绘画遗产的再利用。他的画面告诉我们的是如何拆散图像而又重新组合图像,万花筒是一个很形象的类比,这种拆散而又重组在一起的图像而使画面变得时空交错,主题被画面对切成碎片,飘忽的感受从画面中而来。这是韩绍光转变了写意油画后的新起点。从2008年开始(实际思考和实践的时间还更早一点),韩绍光从天浴、云山的题材中进行提炼并到2011年完成了从立体空间向平面空间的过度,这也是他在这几年的绘画中对平面性这一传统的重新阐释,当然,它已经不是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指的平面性,而是用超现实主义的方法改变了格林伯格平面性的平面。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