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现场
青年艺术家相互交流
毕业意味着什么?对有些人来说,毕业意味着走出象牙塔,与梦想分手,对有些人来说,毕业意味着进入社会大熔炉,正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但不管怎样,毕业总与就业挂上钩,毕业要么即就业,要么即失业。有一批毕业去做艺术家的,刚出师门便自成一家,他们可以称为毕业生中最特殊的物种。
可艺术家是职业么?做艺术家能养活自己么?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年代,“职业艺术家”是个令人艳羡的光环还是“待业文艺青年”的美称?毕业去做艺术家,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千里之行”是自09年来中央美术学院每年举办的毕业生优秀作品展。7月28日下午3点,“千里之行”的“老三届”,如今的青年艺术家,在库布里克书店,与2012年的优秀毕业生对话,探讨艺术家的“千里之行”,如何“始于足下”。
沙龙邀请了8位分别从2009年到2012年四届“千里之行”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走出的青年艺术家,2009届的曹轶、柳迪,2010届的 郭淑玲、马玉江、2011届的 周达,以及2012届的文丽、罗苇、张一凡,讲述毕业之后的多重选择,出国、考研还是继续创作之路,以及作为职业艺术家背后的苦与乐,与观众一起分享艺术圈的生存处境,对当代艺术的理解。
对于艺术家这个称号,每位青年艺术家有不同的精彩见解。今年刚从央美研究生毕业的张一凡称,不太习惯被称为艺术家,万一哪天死了,被定义为艺术家,也挺欣慰的。活着的时候像任何一个有工作的人一样,把一些奇思妙想做出来,像个匠人一样生活挺好的。而已经毕业签约画廊的周达认为,艺术家可以拆分成三个字来解读,艺是无形的,术是有形的技术,而家则代表一种责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可能不会对社会直接提问,但他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这是责任。现阶段称“家”我可能还承受不起,目前在做喜欢的东西。
郭淑玲为观众分享了看似光鲜的艺术家背后的真实景象。“职业艺术家的生活很像家庭主妇,平时在家和工作室画画和做展览,平淡到有时候羡慕上班族可以和很多人接触。”她说艺术家工作室大多离着北京市区很远,自己甚至一个月都来不了一次市区。不过可以在家刷微博和上网来了解新闻,没跟社会脱节。
从央美毕业后去美国大学继续深造的艺术家曹轶也深有体会,说刚回国做了一段时间家庭煮夫,现在一边做兼职一边做艺术。在谈到国内外艺术毕业生的不同时,曹轶介绍,在国外学艺术的很多同学,有的在酒吧打工,有的在博物馆做服务,基本靠先做兼职来养活自己。而想要在国内找到一份既能保证创作时间又能给创作提供资金的兼职,不太现实。“这对中国艺术家既是压力也是挑战。”曹轶说。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