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澎:我所知道的殷九龙
0条评论 2012-09-11 14:42:0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吕澎

不久前,殷九龙在受访时说:“‘艾和拉维(Artlavie)’是法语‘艺术与生活’的意思,通过一个路径把艺术转化为生活,这是我希望的。”之前,我们还得知,他很心仪“费思量”这词,曾开过的沸思公司即取意于此。设计费思量,人生费思量,活着的意义费思量。于是,当我们将“费思量”与“艾和拉维”连接起来,翻译一下,就是:关于艺术与生活这两个课题,让人费思量。

按照一般人的判断,殷九龙是不能成为一位设计师的。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儿时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地方,直到十岁左右才第一次看到电灯泡。那时觉得,世界好像只有老家这么大。”那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的时光,而作为一个未来的设计师所面临的环境却仍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在有了不同的艰难困苦经历之后,九龙的确成为了一名成绩卓著的设计师。在这个城市,甚至在设计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我是1998年认识九龙的。一天,他经介绍出现在奥莱特广告公司的办公室,就以清新而秀气的灵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后,他成为奥莱特的设计师。工作中,他表现出独立、专业和充满创意活力的气质。他尽量不去太多地迎合别人的思维与趣味,他经常想用设计师的态度去影响和改变别人。因此,在公司里,不能够将他仅仅定位为一个设计执行的角色,那样他是会生气的。

奥莱特是在2001年左右结束的。大致从这时起,九龙开始彻底地独立,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公司。可是,我们的合作反而更加密切了。因为特殊的环境与人际,九龙经常呼吸当代艺术的空气,这使得他的设计不单单是一个对产品给予设计解说的结果,如果有可能,他总是尽量将设计看作是一次创作,一次视觉实验。服务于市场的设计师经常抱怨难以很好地发挥设计理念,可是,九龙更愿意迎接挑战,让产品说明书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的形象阐释。同时,他也认识到效用也是美学本身的功能之一,而不要掉入纯粹形而上学的陷阱。这当然是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空气的结果。他说:“我一直认为人生下来只有三件事:认知世界、认知当下、认知自己。”这样的思想准备自然将他引向了不简单是“平面设计”的领域,这就是为什么在近年来他开始尝试艺术实验的内在原因。

对于一位敏感的设计师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设计的。在很大程度上讲,设计就是改变,就是创造。九龙是这样的设计师,因此,他很容易地就超越了一般设计师的工作惯性。只要可能,他就将自己的实验放在任何以设计的名义而进行的工作中。于是,三维产品的设计成了九龙近期实验的重要内容。他开始进一步地去理解什么是设计,去理解设计与产品、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这当然是一种超越,是更高的艺术实验,正如他自己说的:“做陶瓷也是我认识世界、认知自己的方式之一。从来没有想过成为陶瓷艺术家,陶瓷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载体,用以创作,能够传递有关生活的信息,这令我感兴趣。”

打开可能性,是艺术实验的第一步,跟着,人们更愿意看到趣味与完美性。九龙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阅读,这是一种内在性的积累。渐渐地,一个人就可以在这样的积累中培养出自己特殊的趣味与气质。九龙有天生的敏感性,这为他知识的吸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样,他很自然地就能够对平庸与重复给予回避,但同时又能够在传统与其他艺术领域里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他很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与创新都是有依据的。渐渐地,他的简洁、干净、适度、控制以及留有余地的效果就构成了他的趣味和气质上的特征,并成为他的设计美学的风格。

九龙说:“在设计领域,成都大大小小的设计事件我都经历过,比如去年的双年展、2000年的西部论坛,还有一些美术馆、画廊的形象,成都日报的形象等等,以及一些地产和商业项目。目前主要在做自己的事情,如果按照年龄来分,我已经步入中年,还是想用后半生来制造自己的梦想。”现在,他开始调整步伐,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他决定将自己的设计放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展开,他要创造一种被艺术化了的生活。他不太打算将设计的概念局限在“设计”的范围,他也不太打算将艺术限制在“艺术”的领域,他想实现这样一个梦想:让艺术成为生活,也让生活成为艺术。其实,这是很早的时代那些包豪斯先生们的理想,是人类不断给予继承了的并产生了丰富成果的理想。可是,九龙生活在中国,生活在成都,生活在一个仅仅只有三十年改革的落后环境里,人们有了积累,有了对更高精神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所以,九龙意识到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新生活的时候了。人们对新生活已经有了迷蒙的认识,现在是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新生活的时候了。只有理解了中国三十年的发展,理解了过去历史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创伤,理解了人们在精神生活上是何等的枯寂,才能够理解一个来自农村的男孩在内在天赋和敏感的提示下,在知识的触动下,在不断的实践中,是如何地对生活充满渴望,如何对设计具有要求,如何对艺术产生迷恋。

九龙的这次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位设计师的成长历程,也为成都市的观众提供了一个设计师眼中的成都的形象、趣味和视野的变化。我们能够在展览中看到一位设计师的艺术观点、设计思想与生活态度。当九龙开始把“艺术”和“生活”再一次清晰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又一次地登上了新的台阶:他开始将设计放在一个更加无限的场域中进行,以便改造社会与自身。他虽然没有到法国去学习,可是,他不断地实践、旅游和思考,这已经将他的视野大大拓宽,因为我们从他的理想和新的设计中看到了新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设计,不仅仅是艺术,也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个创造性灵魂的历史。

九龙在回答“为什么要去造梦”这个问题时,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觉得他的经历本身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什么是条件?什么是成长?什么是渴望?什么是梦想?

儿时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地方,直到十岁左右才第一次看到电灯泡。那时我觉得,世界好像只有老家这么大。世界就是这样的,早晨起来看见阳光,去放牛、去割猪草、上山砍柴,以为生活就该如此这般。慢慢长大去赶集、逛小镇、进县城,你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疑惑:为什么他们是城里人,而我是农民?我们家在当地受教育程度算是最高的,父亲是党委书记,但工资很低,那时每个月只能拿到几十元钱,家里又有九个孩子,入不敷出,基本靠母亲务农养家。哥哥姐姐们长大后,当兵、工作,一个个离开了家,为了给母亲减轻负担,我会做很多家务农活,生活很困苦。有时候扛不住了,甚至坐在田埂上大哭,因为你毕竟是一个孩子,却承担了成年人的劳动,实在太累了。小时候我学习成绩很好,清楚地记得小学三年级,要去上台领奖,穿着哥哥姐姐的衣服,那是完全不合体的,在农村没有内裤没有皮带,领奖时,老师叫我们把奖状举起来,裤子就掉了,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凡此种种,会觉得自尊心很受伤害,会想为什么别人可以生活的很好,可以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不用整天干农活。生活的贫困也带来了家庭问题,父亲脾气很暴躁,母亲很唠叨,这仿佛是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缩影,对我的性格产生了一些影响。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看《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边看边哭,觉得这就是在描写我的生活;长大后看《活着》,会发现这就是我的经历,而这不应该是我这代人应该经历的。

长长地引用九龙的陈述是想提醒说:艺术、设计以及未来生活,不是简单的条件决定的,而今日是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的。当九龙第一次进县城,第一次看到电视的时候,他看到了文明的差距,这个差距深深地刺痛他。以后,他去镇上念书,听到了流行音乐,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于是,画画的天赋引导他最终走上了设计、艺术的道路。看到展览中九龙的成果,还有什么能够比这更能说明天赋、努力以及意志的力量?的确,生活与人生非常不平坦,“费思量”是终身的事业。不过,一旦将这个事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与改造社会的工程结合起来,那么,这将是怎样一个值得去体验的人生!

展览是九龙一次成果的亮相,也是九龙新的开始。未来的艺术与生活仍然费思量,但是,只要坚持,也肯定会更精彩。

——吕澎


 

 


【编辑:谢意】

编辑:admin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