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阚萱(左)与尤伦斯馆长田霏宇(右)
看完历史,你就觉得杀戮太正常了,包括亲人之间的厮杀,所有故事里面的死亡都是为了争名夺利。
——阚萱
在展览“大谷子堆”中,阚萱用167组静帧录像短片延历史的线索拍摄帝王陵墓,她的工具就是Iphone手机,她的团队有深谙历史故事的专家;在这些录像短片中,一个个孤立的“坟茔”有些已成为旅游景点,有些则年久失修位于田间地头,它们被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技术渲染情感和讲述着一段段故事。
作为阚萱迄今为止最大规模、最具标志性的项目,本次展览的最终实现建立在超过100天、逾两万八千米的持续性沿途考察的基础上,摄制团队达四人,并在 2012年初最终完成作品。这些镜头宣讲着、诉说着、领会着纵贯几个世纪之久的历史与权力的沿袭。通过对古陵遗址的调查和记录,阚萱介入当下中国农村在新世纪所呈现的深刻和复杂,将永久过去的历史照进今天人们所司空见惯的现实。
展览现场,以空间方式排序,搭建了一个类似畜圈、用砖块分隔开来的空间。此外,还配有阚萱自己编写的简短故事。而她自出行中捡回的小石头亦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 展览将持续到11月10日,如果有兴趣,不妨到现场去感受一下阚萱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阚萱
作为一位视觉艺术家,其作品以录像为主,还包括照片及装置。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2年移居荷兰,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继续学业,毕业后成为艺术家。2005年,阚萱获法国“罗马奖”提名,并于2007年被授予在英国谢菲尔德Yorkshire Art Space Society的居留权。现工作和居住于北京及阿姆斯特丹。
个展包括北京箭厂空间“轻”(2009),意大利常青画廊“阚萱,哎!”(2008),和上海比翼艺术中心“Protected by Colors”(2008)。曾参加的群展有第四届广州三年展(2012),第八届光州双年展(2008),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7),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2007),第九届哈瓦那双年展(2006),和第二届广州三年展(2005);此外,还包括曾在意大利都灵Pinacoteca Agnelli、挪威奥斯陆现代博物馆、英国伦敦蛇形画廊三次展出的“中国发电站”(2010),以及意大利常青画廊"进行中的对话"(2007)。
编辑:冯漫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