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难度低+未来潜力=拍卖公司选择当代艺术理由
当艺术品脱离“市场”二字来谈论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会提及其艺术价值,而当艺术品和市场挂钩产生直接的买卖关系时,艺术品最终的定价反倒成了关键。这时,有些投机倒把的人就利用其中的漏洞制作和绘制仿品充当真品在市场中流通。尤其是没有直接人能证明其真伪的近现代书画和古代书画亦或是古董瓷杂。所以,艺术品鉴定在其中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但王立军曾经说过:“上世纪80年代前,老百姓不收藏;改革开放后,收藏的人很少,因此没有赝品。文博人员那时候不接触赝品,没有鉴定经验,社会上普遍认可的鉴定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所以鉴定难题也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显得同样尴尬。不过,当代艺术在鉴定中相对处于优势地位,不仅摆脱了传统临摹的桎梏,艺术家本人可亲自鉴定的优势也直接降低了艺术品鉴定的难度。
有人认为,春拍中当代艺术品的优良表现是驱使本次夏拍重点推出当代艺术的直接原因,但是,春拍只是市场对专场设置及作品选择的检验,最初为什么选择当代艺术进行专场设置才是关键。
刘尚勇用当代水墨举例,概括了其中的逻辑关系:前两年市场火爆的时候,主要是古代绘画和近现代绘画的大师经典作品受到市场追捧。经过一两年的热炒以后,这类的作品基本被市场沉淀,不再重复进入市场。当这类作品资源变少之后,其余作品难以支撑市场的交易规模,这时候大家就会希望回过头去看看当代创作的情况。这是市场上一个很自然的观念转换。
但目前市场上在传统中国画版块中,一些重要大师的作品已经炒到很高的价位,如刘大为、王明明、史国良、贾又福、范曾、何家英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已经超过百万,对于普通买家来说收藏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服务普通收藏家,市场就要发掘新的画家,找到市场新的源头活水。
不过,当代艺术品的推荐并不能作为拍卖行长期选件的标准。当代艺术品通常价位较低,不足以支撑大型拍卖会的广告成本和营销成本,但市场需要消费级别的艺术品作为平衡,所以在季拍中推出当代艺术品是一个符合市场规律且市场自发的选择。
编辑:颜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