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水墨,再造空间》南超个展
0条评论 2012-09-21 16:17:2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墨与水的融和,五墨六彩的配合,大千世界尽在水墨的浓淡变化之中,讲究“气韵生动”的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无可取替的地位,但随着中西艺术的交流,现代中国艺术家亦受到不少西方艺术的熏陶,当中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艺术家,更致力融合中西艺术,将西方的艺术观念和技法融入水墨画之中,同时亦在油画中加入中国的水墨画技法,尝试在油画中营造“意境”,对于水墨画的传承,徐悲鸿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画可釆入者融之”。

作为新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南超喜欢探索材料的可塑性和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技术,他表示:“艺术创作所要做的工作有两点:一是在语言上有所创新,二是在观念上超前,在未来引起共呜”,虽然致力在创新的方向发展,但学习水墨画多年的南超,仍然热切关注中国文化的传承,“传承”的方法不在于钻研当中的技法,或追求更高的诣艺,而是如何透过古今的糅合来实践对中国文化的新阐释。在古今糅合方面,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一是材料的转换;二是空间的处理;三是古人作品的重构。

在南超的平面作品中,他尝试了“以布代纸,以油代水”,一般水墨画皆绘画在宣纸或是绢布上,但要在水墨画上达到语言的创新,他选择了以油彩代替中国传统的墨彩,以油画布代替的宣纸,并且在西方绘画的材料上模仿中国水墨画的图像。南超学习国画及西方绘画多年,能透彻掌握了两者之间的精髓,原本水墨画中以墨和毛笔的配合来表现的复杂色彩和景致的变化,但现在六彩的黑、白、干、湿、浓、淡的效果都能在他的油画笔下呈现,打破了水墨画的绘画常规,让油画布上的中国山水鸟鱼,另有一种意蕴,同时亦为观者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在“以布代纸,以油代水”的尝试之后,南超亦开始了崭新的创作实验—以立体的空间来呈现水墨的平面图像。自古的水墨画,皆为中国画家将眼前的景致,栩栩如生的再现在纸上,这是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艺术的过程,观者只是从二维的平面画面来感受绘画者看到的三维景致,南超力图在这一方面作出突破,他开始在材料和技术上着手研究,经过五年不断的实践和修正,掌握了更精准的技术,方才成功将二维的平面水墨画,转变为立体的雕塑作品,完成这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可称之为“立体水墨”,这种富时代性的探索和破格创作,水墨画、油画、雕塑的并置,不单为观者开拓了陌生的艺术领域,亦为水墨画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除表现形式和材料的转换外,南超亦同时将八大山人原作的作品元素加以改动及重新组图以形成新的画面和内容。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八大山人的作品中隐藏的“愤世”思想却与南超的“嫉俗”心相通。八大山人生于明末,面对国破家亡的动荡国势,哭笑不得,故晚年取号为“八大山人”,他的作品笔墨简练,寥寥数笔却已形神俱备,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另辟蹊径,所绘之鱼鸟造型独特,常以白眼向天,象征其孤傲倔强的个性,在当时的绘画艺术中,实具创造性。虽然南超没有面对国破家亡,但在这物质时代,国人盲目追从时尚潮流、物质的享受,中国传统的精神无法承传,他关注中国文化在当代的遭遇,因此,利用八大山人作品的图像来表现他对当代现实的体会,而同时赋予这些图像新的意义。与此用时,南超在作品中融入了他对「生命」的体会,八大山人的图像重新演绎为倒下的病鸦、垂死的鱼儿、枯萎的瓶中花,让观者思考“生”、“死”、“荣”、“枯”,他对禅宗的领悟加入画中,南超最终希望通过对古老文明的新阐释与表现,引发作为一个个体对生命意义的定位与认识。

“穿透水墨,再造空间”是南超对其新创作的总结,这不单是对作品形象的表述,更深一层是道出南超对水墨画有透彻的了解及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能够真正“穿透”既有的表现形式,再为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精粹开拓新的空间。现代的文明是从传统中孕育出来,我们要跳得更高更远必须踏在古老文明的基石上,否则只会双脚踏空。现代的人只以名成利就为生存目的,精神空虚,古老文明与智慧被遗忘,他们如太空人无法在月球上自由奔走一样,渐渐在失重的状态下在物质世界中无止境的漂浮,正因如此,南超在艺术的领域上,努力让艺术和文化在“传承”、“创造”的交替中,生生不息!

——艺术创库画廊

2012年8月

 

 

 


【编辑:谢意】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