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很怀旧很怀旧
0条评论 2012-10-09 08:56:44 来源:《杭州日报》 

新闻标题

这届上海双年展搬到了南浦大桥附近,原先上海世博未来馆的“地盘”。

从地铁8号线西藏南路2号口出来,右拐,就是一个报亭,小椅子上竖块硬纸板牌子:当代艺术博物馆往前。“花园港路200号”,这个新诞生不久的地名,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难找。

往前两百米,再右拐,渐渐出现一片建筑群,组成一个令人吃惊的工业小镇模样的地块,被高耸的栅栏围得严严实实——抬头,见到一根高耸的巨大的烟囱,烟囱上有霓虹灯组成的巨大温度计,显示着这天的气温:23摄氏度。不远处就是黄浦江,以及南浦大桥。

一切看起来很工业,很符合当代艺术的调调。

但工业的外表之下,这届当代艺术的上海双年展,却由怀旧主宰。

随处可见的历史和过往。

进门那棵巨大的“千手观音”上,锄头、鸡毛掸、香台、老旧的皮水管、孔雀羽毛……每一只手上,都擎着一件让人眼熟的老物件;由吉他、成卷的碎花布、鸟笼、14英寸的老电视机、废报纸……串成的巨大的“冰糖葫芦”则分散在各层展厅的各个角落;展厅一楼的内侧,几千只破旧的拖鞋悬在半空,构成复杂的曲线——这些拖鞋是从台风过后的海滩上捡来的,台湾原住民艺术家季·拉黑子·达利夫要说的是环境问题,但因为耳旁的台湾原住民音乐,怎么都有悲凉的感觉,让人想起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

香港艺术家何倩彤则选择了“电影”这个最香港的主题词。她虚构了一个小型的电影节,虚构了二十八部电影,为他们画剧照 、写简介、设计海报并拍摄预告片,并印刷宣传单片和制作电影周报,以最怀旧的方式。据说是对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致敬,里面更多的还是戏谑和借题发挥。

莫斯科展厅,一长溜的老旧皮箱。一个皮箱里,堆着勋章、秀着肌肉的斯泰隆照片和波姬小丝当年那张流传已广的半裸照;另一只老旧皮箱,里面一堆看似毫无逻辑的物件,却是当年莫斯科秘密警察监控某对象的罪证。

某个厅里,白墙上一句话似乎很能概括这个双年展上,艺术家们都在想些什么:“在我们的时代里”。

回头说说这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重新发电”。

首先得从双年展场馆的搬迁说起——这个场馆,追溯一下,原本是南市电灯厂,造出了上海第一颗灯泡;后来演变成发电场。同世界上其他工业遗址的尴尬境遇一样,大型工业建筑如何改造,是个问题。索性,这儿先做了世博未来馆,然后成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涅槃重生。

这个名词衍生到艺术,到城市,显然完全没有问题。双年展的总策划邱志杰说,对于一座城市来说,美术馆就像一座电厂,只不过输出的是精神上的能量。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