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走进购物中心,是否等于当代艺术走进大众?
0条评论 2012-10-13 14:46:1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冯嘉安

两位市民对《安全屋》充满好奇。

广州三年展首次尝试把展品不带标签隐匿在购物中心里。

作品《我找到了这只油桶》作者:庄辉和旦儿本届广州三年展一个接近公众的尝试,就是开展了“正佳广场计划”,把艺术品隐匿在大众消费购物的空间里面,使更多的公众有机会接触这场艺术盛宴。但是,也有人担心艺术展览依托商场进行,会使艺术变味。那么,让观众走进商场接触艺术,是否就达到向大众普及当代艺术的目的?

观察

广州三年展走进正佳广场,测量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本次广州三年展主题展以“见所未见”为主题,将于2012年9月28日到12月16日同时在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及正佳广场等多处空间举行。这三个展览空间具有各自的特点:广东美术馆展示作品,在专业的美术馆里面展览装置、雕塑、影像、绘画等艺术;广州大剧院呈现艺术表演,这种表演是与视觉艺术相关联的,与广州三年展的主题一脉相承;而作为南方最大购物中心的正佳广场,以公共空间形式拉近观众与艺术的距离。广东美术馆方面表示,这三个空间以一种非常强的开放性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从而使广州和当代文化持续性地发生紧密关联。

以正佳广场作为广州三年展的展览场地之一在此前受到了质疑,有人担心广州三年展会因此变得商业化。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姜节泓表示,作为主题展重要部分的“正佳广场计划”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公共艺术项目,假借一个商场空间来替代美术馆空间作为艺术作品的舞台,让艺术走出美术馆走向公共领域。它更是一次由视觉实践引领的前沿性探索,对“艺术展示”提出质疑,并再次拷问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而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也表示,选择正佳广场则是出于对公众参与审美形式的实验。正佳广场作为既定的公共空间,艺术品对它的介入使得观看的过程以公众的需要和期待为中心展开。由于展示空间形态在概念上的转变,公众可以自觉主动地接近和体验那些起着构成文化、铸造记忆和寻根作用的艺术符号,并使公众通过与展品的互动,在知识、信仰、文化身份等诸多方面逐渐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就如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户外装置或者行为艺术直接进入到城镇的街道或者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此举不仅使艺术进入了日常的生活空间,也逐渐变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媒介。”

在正佳广场消费者如何与艺术相遇?在微博中不少人分享了类似的经历:进入正佳广场的一座观光电梯,发现有两个一动不动的蜡像放置在里面。这是作品《地产商24小时电梯情景》。人们第一感觉是恐惧,继而知道这是展览的一部分,转而研究这两尊蜡像,并拍照留念,发微博分享经历。隐秘在商场的艺术作品如同一位不速之客,冷不防地与逛商场的人不期而遇。(来源:南方都市报记着网

对话

●吴杨波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讲师

●叶志豪当代漆艺术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当代艺术应该走出美术馆,到生活中呼吸新鲜空气

记着:本届广州三年展尝试走出美术馆,在商业消费空间正佳广场里面展出部分作品,并以无标签的方式让公众尝试寻找身边的艺术品。您怎么看待这种让当代艺术走进大众的努力?

吴杨波:自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概念提出后,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依托社会、传媒和公众而存在的。公共空间存在、街头观赏和舆论热议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当代艺术在美术馆的存在远没有在街头来得自然。这次广州三年展的努力是“正本清源”。

叶志豪: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带着自己的“漆计划ing”九月刚参加完中国杭州国际设计周,在这次的设计周中,我与众多的国际当代艺术家及顶级的空间设计师跨界合作共同展出作品。

这次设计周的成功原因之一,其实在它的定位:“艺术走进生活,设计创造价值”。设计周举办选在杭州的南宋御街,这是著名建筑师王澍先生的作品。它就是一个商业区,户外环境及水系维护得非常的好,所有参观的观众游客完全融入到艺术与环境的和谐中,这样艺术和设计的价值就直接了,于是体验、感受、交流,然后喜欢。

我举这个例子其实就是说明,无论是艺术展、设计周,尤其是当代艺术,更应该从过去非常郁闷的美术馆、展览中心走出来,回到大众的视觉与生活中,呼吸新鲜的空气。

高端的商业运作,往往是推动艺术的重要因素

记着: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当代艺术”可能只是一个阳春白雪的名词,然而当代艺术又是与当下社会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单靠一场三年展显然无法给公众普及当代艺术。您认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普及当代艺术?

叶志豪:当代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个的话题,应提供给更多的人去聊天的机会,不管是拍砖,还是热捧,作品本身没有好坏,只有观者喜欢与不喜欢。(来源:南方都市报记着网

我个人非常支持广州三年展正佳广场计划这样的活动,前提是要有好的商业合作模式。说得俗一点,不要误认为商人不懂艺术,高端的商业运作,往往是推动艺术的重要因素。推动艺术的发展,显然不是靠某一次或几次的展览就可以达到目的。就像一个百年的成功的品牌,它也不只是单靠着不断地开店,卖货赚钱就可以成功的。

只有基础打好了,高楼才可以起来,不管是广州三年展还是其他艺术展,其实对我们的城市来说都是单薄的、不够的。或许只有等到艺术或者当代艺术就像一场电影一样,我们可以随时选择观看的时候,那艺术可能就真的回到我们身边了。

吴杨波:如果当代艺术作品让大家喜欢,自然大家会关注,仅凭微博的力量,就足以让所有人知道了;如果当代艺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似乎只有少数精英分子才能懂,那么普及这种艺术又有何用?

毕竟,如果全社会的人都阳春白雪了,这个社会该有多假正经呀。当代艺术的推广者要做的,最主要的还是专注于将作品做好。

让孩子在艺术展厅里感知世界的新奇,比假装成熟要快乐

记着:在展览现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观看展览,这些观众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感受艺术的氛围。但他们也同时表示,对于艺术品,多数是看不懂的,也不能给孩子多少指导。您认为当今中国的社会里面,儿童的艺术普及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审美能力可以怎样培养起来?

吴杨波:据我观察,孩子们对当代艺术展的兴趣要大过传统书画展。他们可以在展厅奔跑、玩耍。事实上,当代艺术展的不少作品鼓励孩子们去参与,而且鼓励每个人有不同的对作品的解释。

我们大可不必将成人的审美趣味强加在一个孩子身上。让孩子在展厅里感知世界的新奇、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一起来思考作品的意义,远比让他们假装成熟、扮君子扮淑女神马的要快乐。

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心灵

记着:作为教授艺术的老师,您会给专业学习艺术创作的学生怎样的指导,作为学习艺术的学生,怎样才能在观看广州三年展这种展览里面获取最大的营养?

叶志豪:其实我们未必一定要强求参观一个展览就要在里面取得多少的收获,信息的来源对每个人来说产生的效果及作用都是不同的,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吴杨波:当代美术学院里,如何教学生艺术创作是件很头疼的事。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心灵;而自由是不需要教、也教不会的。

作为美术学院的老师,我们唯一能告诉学生的是:我们自己对于艺术有多么热爱、感受到艺术有多么美好;如果学生不相信,那么就带学生去看双年展。学生将在这里看到平日里自己想到做不到的事和想都想不到的事,居然都发生了。然后就有了从事艺术这一个注定是无比艰辛的行当的勇气。在我看来,“在观看广州三年展这种展览里面获取最大的营养”,是对艺术的信念。

 


【编辑:赵丹】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