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档案拍卖争议调查
0条评论 2012-10-17 09:31:35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许荻晔

那么,这次拍卖到底是谁的物品?为何梁家人会有不同表述?匡时拍卖公司又有何解释?为此,记者通过采访相关人士,试图还原此事的内情。

9月17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新闻发布会,宣布“最大宗的一批梁启超档案”即将公开拍卖,并称“南长街54号”是梁启超“在北京实际意义上的故居”。

日前,梁启超直系后人特委托早报发表由梁启超之子梁思礼等签名的《关于梁启超档案拍卖的声明》,指出两点:1.对梁启超档案拍卖不知情;2.南长街54号不是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外孙女吴荔明知道“南长街54号”的“梁启超档案”要拍卖的事情,是在新闻出来的几日后,一个朋友跟她开玩笑:“听说你们家要发财了。”

9月17日,北京匡时拍卖公司举办“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新闻发布会,宣布“最大宗的一批梁启超档案即将公开拍卖”,包括信札、手稿、书籍、家具等共计950件。同时,介绍南长街54号为梁启超、梁启勋兄弟共同出资营建的居所,为梁启超在北京实际意义上的故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匡时老总董国强透露这些拍品的总底价为5000万元。

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询问的并不止那位朋友一人。1997年,梁家后代将梁启超400多件书信手稿捐献给第一历史博物馆,当时参与捐赠仪式的一位在场者也联系了吴荔明:“你们家还有那么多东西啊?”

“我们家所有的人加在一起,都凑不出这么多件东西。”吴荔明回忆她看到报道的第一反应,“梁家人该捐的都捐了,公公的纪念品我们各自有一些,但是用于珍藏,绝对不会拿去变卖的。”

梁思礼:

只留有三件遗物

身在一个传奇家族,梁启超的儿孙辈却尽可能少地与媒体接触。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科院院士梁思礼是梁家第二代唯一一位在世者,现已88岁。《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的作者吴荔明表示,舅舅对有关梁家的采访一般能推则推,但这次主动要求出面澄清,因为有一条底线被触犯:拍卖。

生于广东农村,虽是耕读之家,年少时的梁启超也得面临“欲购一潮州刻本之《汉书》而力不逮”的窘境。一方面深知借书之难,一方面致力开启民智,他生前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身体力行者,身后则将其收藏捐赠“以供众览”。

梁启超的后人一直恪守其遗训。1930年2月,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遵父遗嘱,主动将天津饮冰室的藏书、碑帖石刻、墨迹手稿与私人信札“永久寄存”于北平图书馆(解放后改名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

仅天津饮冰室的藏书中,刻本、抄本便有3470种41819册,其中不乏珍本孤本。一并捐献的还有1284件自商代至民国的碑帖拓本,在《中国书法大辞典》中收录的中国历代碑刻中,梁启超饮冰室所藏拓本占其半数,其中包括颜真卿的《争座位帖》。

对于这位近代思想家,天下公器重于个人爱好,因此在身后将毕生之力的收藏全数捐出,不私子孙而公诸社会。

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在北海公园的快雪堂创办松坡图书馆,后来并入北平图书馆,梁启超生前所使用的书桌文具等一并捐给北平图书馆。1931年,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后,专辟“梁氏纪念室”,陈列梁启超生前所用书桌文具及其金石书画等。1954年,为配合北京图书馆善本名家文库的建设,梁启超长女梁思顺(令娴)捐赠了三大箱梁启超文稿手迹及其他墨迹。梁启超生前笔耕不辍,著述1400余万字。这批捐献的手稿不仅包括了收入在《饮冰室合集》中的全部文稿,也包括相当一批未入《合集》的稿件。

即便在改革开放后,梁氏直系后代还是坚持捐赠给国家机构的方式。1997年,梁启超子女梁思达、梁思宁、梁思礼向第一历史博物馆捐献了1903到1928年间的梁启超书信,共14册,416件,不仅包括与历史人物杨度、段祺瑞、蔡锷、张君劢等的通信,也有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大量家书。

在2005年,吴荔明还向天津梁启超纪念馆捐赠外公当年收藏的一锭贡墨。“即便是这些小纪念品,也捐得七七八八了。”吴荔明说。

被梁启超昵称为“老白鼻”的幼子梁思礼,展示了他仅有的三件梁启超遗物:“一幅字本来是思忠的,但思忠早逝,后来就给了我了。另有一枝饮冰室的毛笔。还有一幅画,其实是别人的,只是父亲在上面题了字,也就算一件了。”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