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峰:永恒的生长
0条评论 2012-11-01 11:25:52 来源:中奢网  作者:李勇战 

\

冯峰 作品

记者:您现在有代理您的画廊吗?

冯峰:没有,都是艺术项目上的合作,像北京、上海、香港都有一些画廊都有出售我的作品,但是没有固定的代理画廊。签约了画廊可能就会失去一些自由,独立和自由是非常重要的,我不愿意失去自由,但是合作是我非常愿意的。我不觉得作品卖得多少和价钱的高低有太重要,自由的创作更重要,因此也不太考虑这些事情。

记者: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介绍上看到对实验艺术的定位为:以国际当代多元文化艺术为背景;以中国深厚传统文化土壤为立场。而作为广美实验艺术系的负责人,你对实验艺术的理解和央美有什么不一样呢?

冯峰:我觉得理解怎么样是一回事,最后路怎么走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个专业在每个学校开设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是不同的人在做。在今天,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和之前的经验,并没有说应该做成怎么样他才是实验艺术。作为一个新的专业,我觉得实验艺术是一个可以探讨一切未知的可能性。

在这个时候我们急着给他们下定义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也太早。当这个新的事物一开始的时候,就好像一棵小树,我们现在正在看他成长,但是最终长成什么样还是个未知数。我对今天就给实验艺术下一个定义这个没有兴趣。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定义,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当你一个事物进行定义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停止了对它的思考,也停止了对他的认识。你以为你明白的实验艺术是什么东西,但其实未必是这个。与其去定义它,我更愿意去体验、去尝试。在今天,体验比知道更重要。

记者:但是在中国的普通观众对中国的实验艺术的印象普遍认为过于前卫,很多作品令观众在心理上接受不了。而印象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比较少。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冯峰:我觉得传统并没有和现代割裂开,一直都在生活当中。至于人们对实验艺术的看法,觉得实验艺术比当代艺术更前卫,每个人对实验艺术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个是很正常的。当然你也很难说这种说法是对的还是错的或者是一种误解。虽然任何人都可以对一件事物保持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不认为我从事实验艺术教学的我就有对实验艺术解释的权力。其实我也只是其中一个在体验和认识的人。

至于你所说的实验艺术是不是离传统很远,每个人对实验艺术的理解都不一样,另外也因人而异,有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可能离传统比较远,但也有另外一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可能就在传统之中。这个也要看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来分析。就像我在西安大明宫做的作品“时间中的宫殿”,这就是传统给我的启示,也是我对传统艺术的敬礼。

你进来看到我的工作室,这里面就有非常传统的内容。而且我个人也非常认同这一种传统的价值观。我并不认为传统就是照搬的一种形式的东西,我很欣赏唐宋时期的绘画,但我不觉得我们应该模仿她,做得和他一模一样。传承和继承分为两种,一种是继承了它的精神,但却长成了另一个样子。另一种传承就是他学到了他的样子,外表一模一样,但内在的精神却完全没有,就好像当下用水泥石灰做的仿古建筑,外表虽然可以做得一模一样,但是却完全没有内在。

我认同的传承是一种生长的概念,就是说他有一种血脉的传承,但他一定是长出一个新的样子来。我觉得今天所谓的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其实都和传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都有传承的脉络可循,并不是一个决绝于传统的东西。

记者:就是说你的作品也是有传承和延续的?

冯峰:我把作品看成一棵树一样,它会不停的生长。我最近比较喜欢用“生长”这个词去理解一切事情。
所以,有的时候,你很难说他是已经完成了,即使完成了它依然会继续生长。所以这也是我的一个特点吧,我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就像一个树,可以持续很多很多年。

记者:就像你所做的大明宫?

冯峰:对,我不希望做原来人们传统概念中的固态或静态的作品。就像我现在正在做的作品《世界》一样,你可以说他已经完成了,因为他在四月份已经展出了,但是接下来在北京展览的时候,可能有了一点变化,比如说作品会由六十多件增加到八十多件等。每次展出时都会有些不一样,每一次都有新的变化,这就是一个作品的一个生长。

我的很多作品都有这个特点,最长的作品持续了十几年。比如“鸭兔”这个作品,最早是在1993年出现的形象和作品,但是在2011年的时候它还在做。它始终不停的在生长。

记者:这一整套作品做下来,是不是就有点像一个拉长了的行为艺术?

我不知道什么是行为艺术,我不太去区分这是行为艺术,还是实验艺术还是传统艺术。在我看来,只有艺术。我很不愿意对一件事情下定义,当有人对我说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会经常对它抱着怀疑的态度。
 

 


【编辑:李洪雷】

编辑:李洪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