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秋拍之书画市场冰火两重天
0条评论 2012-11-07 10:25: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最尴尬的拍卖上演:价格腰斩、流拍严重

记者查阅今年拍卖的数据了解到,那些在业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中国画家作品最为惨淡,不只是低价成交问题,甚至许多人的作品都无人问津,以致于直接流拍。著名画家张晓刚创作于2006年的《同志》,估价600万—800万港元,遭遇流拍,而他另外的作品《兄弟》、《红婴》、《里和外5号》同样遭遇流拍;岳敏君的《后花园》,估价800万—1200万港元,遭遇流拍;蔡国强的火药爆破纸上作品曾在2006年纽约佳士得秋拍以650万港元成交,这次也遭遇了流拍的尴尬;刘野油画作品3件上拍,《阮玉玲2号》以254万港元成交,这件作品与2012保利春拍中上拍的《周璇》风格、尺寸相近,然而成交价却只相当于一半;周春芽作品此次仅一件《绿狗》上拍,218万港元成交,相比去年此类作品在市场上的价位也缩水了近一半。

2012年秋拍,唯一的亮点是刘炜,他以黑马的姿态一跃而出,其1992年作品《革命家庭系列:晚宴》,,他以黑马的姿态一跃而出,其1992年作品《革命家庭系列:晚宴》,以1746万港元的价格超越去年苏富比春拍《不准吸烟系列》1400万港元的成交价,打破了刘炜的拍卖最高纪录,但就是这样一匹黑马,也有3件作品流拍,而在2012诚轩秋拍中其作品《无题》(肖像三则)在竞拍过程曾遭流拍,后来虽然重新拍卖,但只拍到22万和7万价格,与其《革命家庭系列:晚宴》相比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

业内著名画家如此,那些在国内非著名但颇具实力的画家作品一样惨不忍睹,陈衍宁作为中国写实油画的领军人物之一,1998年的《风之歌》起拍价为150万,现场极其冷清,两三个藏家跟拍之后,突然鸦雀无声,这幅作品也随之流拍。朱德群在1990年代的创作已经达到了圆熟无碍、行止自如的境界,1993年创作的《等待》是其中的佳作,起拍价为140万元,然而仅经过几次竞买之后,之后便再无竞拍者举牌,拍卖师随即宣布此幅作品流拍,此外,其另外一件作品《无题》也不幸流拍。

最好的时代结束:“黄金八年”成强弩之末

2005年到2012年被称为中国拍卖市场的“黄金八年”。这八年,资本和拍卖行表现最为疯狂。特别是以尤伦斯夫妇和希克为代表的艺术品投资者,他们大量购入的都是199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先锋艺术家们的作品,并带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化”进程。经过2006、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极度繁荣时期,让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等人的作品,用一个又一个炫目的天价走向当代艺术市场的塔尖。在此后的几年里,中国书画市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不仅成交率高,而且天价藏品层出不穷。

在这个黄金时期,众多艺术圈二线的机构和人物纷纷冲到市场前线,想炒谁就炒谁,而且基本上一经炒作,其作品的价格就一飞冲天。正是这种没有底线的炒作,使得市场变得极其不正常,为了迎合市场和拍卖行,很多艺术家不得不为拍卖行、买家的投资要求来修改作品。这八年,很多艺术家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商业压力,大大影响了其艺术创作的独立性。

由此所产生的恶果开始在2012秋拍中开始逐步显现出来,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当代艺术代表画家的作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王广义等人的作品大量流拍,其成交作品的价格与鼎盛时期相比也往往被腰斩过半。我们从雅昌分类指数“当代18热门”(10月份上旬资料)中就可以看出,当代艺术与上一季度相比跌幅为9%,张晓刚指数跌幅达48%,曾梵志指数下降61%,当代艺术市场中的多数艺术家个人指数跌幅过半,这就意味着“黄金八年”在2012年走上了末路,原本火热的市场已然成为了强弩之末。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