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2012年11月10日,下午2:30,“书写之道”八位艺术家联展,暨美术馆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研讨会,德籍华裔艺术家杨起的《龙年龙人》个展于证大当代艺术空间同时开幕。开幕式现场艺术家邵岩为本次展览做了一个行动艺术。为开幕式平添了几份精彩。
本次展览由著名美术理论家马钦忠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和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联合主办。
八位艺术家,一起“书写之道”
参加“书写之道”联展的八位著名艺术家是卡尔弗里德里希·克劳斯 (Carlfriedrich Claus)、王冬龄、周长江、杨起(Qi Yang)、戴光郁、黄渊清、邵岩、魏立刚。展览集中探讨的视觉主题是书写之纯粹性和唯一性的视觉魅力,这是一个既一再被重述而又有无限可能性的经典艺术问题。已故去的德国艺术大师克劳斯是长期生活并成长于东德时期,并亲历柏林墙倒塌之时东西德统一后文化重合的阵痛。他书写文字,探讨声学规律,以符咒般神奇无比的组合方式构成他的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绘画作品,特别是在东德时期的文化压制下,用他渴望精神自由驰骋的不可扼止的冲动,创作出艺术作为自由之预演的深刻的人文意义。
王冬龄、周长江、戴光郁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他们在各自所探讨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冬龄由书法传统精神转呈为充满无比生机性的抽象绘画,为中国当代艺术拓展了一条独特延展之路。周长江站在当代国际与中国美术前沿的抽象绘画的纯粹性的学术工作精深精细精到,堪称经典。戴光郁以行为、手绘、综合图片等方法思考放大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化批评精神,展现了艺术批判作为公共知识性的重要社会价值判断。
黄渊清、邵岩、魏立刚三位艺术家都与中国传统书法研究和探讨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一手书写传统碑帖的绝活可见中国古老书写文化在今天的令人如痴如醉的转呈,更可见他们扎根传统并欲求以传统的书写精粹创造当代视觉审美的古典文化情怀。黄渊清持续地解构着中国书写的线条而构筑着中国式的点、线、面的当代审美韵律。邵岩的抽象作品的线的律动充满了“锥画沙”之立体性的感染力,让我们见证了“字为心画”的雄浑的稀音之大声。魏立刚用书法之线组合无穷无尽的绚烂的色彩和线的交响,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多声部的合奏。
马钦忠书写的门槛很低,但是境界可以很高
本次展览的主持马钦忠在接受99艺术网的采访中谈及道关于本次展览主题“书写之道”时他说道:“我是先有“书写之道”这个想法,然后再考虑哪些艺术家比较合适?从去年我一直在想,中国的艺术家呈现到国外的东西不要太脸谱或者政治波普的东西,后来就想到了书写,书写在中国很普遍,书写的门槛很低,谁都可以写字,但是境界可以很高。所以这个距离会很大。
此次展览试图在中国与德国文化间共同对书写的踪迹的探索之中寻找不同个体独特的生命和灵魂的信息,寻找超个体和超族群的跨文化的生命形式。手绘、手书问题,我们无法想象离开了它们的具体行动方式,艺术史将会是什么面貌,虽然我们有多媒体、有影象、有图片、有装置艺术等等。如果排除手书手绘,艺术史的社会基础和生命学基础,还依靠什么来支撑?而只要离不开手书手绘的功能性高度和审美标准的高度要求,艺术史的经典问题便永远会焕发出新的原价值的生命力走向。此即《易经》所云“生命不已”之谓:这便是书写之道。”
邵岩艺术家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创造力
艺术家邵言先生在接受99艺术网的采访中,谈及他的作品《四时花开》时强调:“画面中其实是隐藏着四个汉字“四时花开”都是以草书形式表现,观众是否认识这四个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非常美的形式感,画面中的大小、疏密、快慢、虚实、墨色的变化、对比关系,要处理好这些艺术家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创造力。”
王纯杰手绘依然是最能打动人的视觉表现方式
喜玛拉雅美术馆执行馆长王纯杰先生,由于受伤没来到开幕式现场。他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手绘涂写是人类身体的动作,是情感延伸、本能的反应。人与自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简单、直接的涂写是人类最亲切的表达手段,最能够触发情感,引起共鸣。手绘性也是绘画的本质。千万年绘画生生不息,无论艺术理论家数次宣布绘画已经死亡,但是手绘必定与人类共存。
在机械、媒体、数码的时代,现代工具和制作工艺能够创造无限可能性的时代里,手绘依然是最能打动人的视觉表现方式。
中国文化发展出来的手绘书写之道,手绘语言不仅仅是粗细,轻淡,快慢的节奏,力量和速度等物理模式,而是把这种手绘的元素赋予精、气、神的生命能量,更进一步体现人格的升华。
“书写之道”展览所呈现的作品,细腻而敏感,丰富层次,正是艺术家用手绘方式体现了他们之于当代社会的个人体验,展现了书写的千变万化。这个展览也通过中国艺术家的手绘的东方式的领悟,与其他文化地域的艺术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线展厅】
编辑:颜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