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市场研究】青花瓷拍卖市场研究
0条评论 2012-11-21 11:23:24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徐翠耘

2005年秋至2011年春,为青花瓷拍卖市场亮点频现期。2005年秋,青花瓷拍卖形成了一个小高峰,上拍数量为2,438件次,成交1,308件次,成交额为6.36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春增加了3.41亿元人民币,增幅达115.56%,这主要归功于本季度高价作品的诞生: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推出的“元 14世纪中期 青花[鬼谷下山]图罐”经过数轮竞价最终被伦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凯纳齐(Giuseppe Eskenazi)以2.29亿元人民币(USD27,610,880)的高价收入囊中,此次也在上博元青花大展中展出。该作品作为首件过亿的青花瓷,不仅刷新了青花瓷的世界拍卖纪录,且一直独居榜首,并一度引发人们对青花瓷的追捧,促使其市场行情迅速攀升。该青花图罐并非元青花上乘之作,拍卖之前底价仅为100万英镑,专家估计至多能拍到800万英镑,而最终以2761.01万英镑的高价成交,原因主要在于:一、该作品为元代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流传有序,为荷兰藏家家传之品;二、拍卖公司的品牌和信誉为该作品增分了不少;此外,国内外买家激烈竞价,这也是形成此高价的因素之一。

自此至2009年春,青花瓷拍卖市场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在2006年秋,上拍量达至历史高峰,为2,660件次,而成交量为1,324件次,成交总额为4.80亿元人民币。之后,随着艺术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酝酿,青花瓷拍卖在2011年春爆发,在上拍量增幅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成交量和成交额达至历史最高,分别为1,783件次和13.47亿元人民币。2011年6月5日,北京保利推出的“清乾隆 黄地青花折枝花卉梅瓶”以5,98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位居本季度首位。这一季度青花瓷市场的爆发,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季资金流动性过剩,及前一年高价成交所形成的传播影响和放大效应使沉寂多年的世家旧藏为前所未见的高价效应而心动,流入市场套现。这种市场的虹吸效应使一些平时没有抛售意愿的旧藏流向市场。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