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稿本的意义,聂崇正先生指出:“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草图和稿本,它们又会有正图所不具备的价值。第一、它们同样具有文物价值,是古代艺术家们的珍贵遗存,从时间上说,甚至草图应当还早于正图;第二、具有重要的美术史价值,对于某件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料,与正图相比较,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异同、看出画家修改的痕迹,由此窥知并分析皇帝对图画的要求。所有这些在正图和其它任何文字中都是不可能见到的。”
正如聂崇正先生所说:“从目前存世的作品看,稿本反倒是比正图还要稀少。以《康熙南巡图》为例,正图尚存有九卷,而稿本却只有四卷(其中有两个残卷)。在此之前,我们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乾隆南巡图》卷和《万寿图》卷也有稿本存留人间。”因而从稀缺性上来讲,这样的白描稿本,反而比正本更为一卷难求。像大名鼎鼎的《朝元仙杖图》(美国私人收藏),同为当时正式作画前白描稿本,当时或许并不为人看重,然而在今日,其艺术价值与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世所公认的。
从卷尾的跋文可知,张大千曾多次出示此图卷请其朋友作跋,可见其对此图极为看重,并对能将此图收入囊中一事颇为得意,溥儒(1896-1963)的跋文则是用《诗经》、《楚辞》中的典故作诗敬题,二人对此件作品都推重备至。
此图纪录的是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皇太后六十大寿时的盛况。乾隆对于自己的母亲十分敬爱,将母亲生日庆典办得极为隆重奢华。画家投皇帝所好,更是不遗余力将太后万寿圣典的盛况展现于笔下。聂崇正先生指出,此图的“正图及稿本应当都有四卷,画的是皇太后车驾一行等,从清漪园(即后来之颐和园)出发,顺长河经海淀,过西直门外之高粱桥,然后进入京城西北的城门西直门,经新街口、至西四牌楼,过西安门、西苑金鳌玉栋桥,进入现今的北长街,穿过紫禁城的西华门,最后抵达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沿途的热闹场面。”据此来看白描本描绘的即为西直门内的北京城市风光。
编辑:江兵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