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重量》系列作品
0条评论 2012-11-27 10:05:42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专稿 作者:胡时、林林
  闭上眼睛,抽走遐思,幻化掉嘈杂和纷攘的人,你能遇见无边,这是一种能量,精神能量。人,这个物种特有的具备。作品给了这样直面精神的可能和方式,在寻求万物规律的探索中,界定每一个生命体的坐标,给予生命体存在的意义的完美答复,立于作品前你会将“我是谁谁是我”“我在哪里,到哪里去”这一苏格拉底的问题多次想起,作品也是尝试从宏观微观角度,各种瞬间的扑捉来阐释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命题。
 
  作者视野开阔,思维游走游刃有余,从磅礴的宇宙到具象的一把剪刀,都进行有意无意的命题,聪慧而有感染力的哲思让观者深入其镜,并总能发现自我这一小小的个体所在,也并呼唤观者对自我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位。这是艺术作品魅力,如果它是有创新的形式感,或如果它有特殊的传达思想的途径,也或是它色彩用笔有非凡的生命力,那么它就是美的。艺术作品必须将这种美有体现的能力,和让观者意犹未尽,叹为观止的印象。作者将哲学的思想的融入到创作中,各种形成构建出时间,空间感,静态的影像拉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发动态的意念滚动,看着看着,观者易或忘记了自身,恰恰成了画面的一点,成了画面中的那个细胞,小人,染色体。艺术必须走向哲学恰而被完整体现。 
 
  作品生机勃勃,宛如从天堂射出的光芒直射心灵,醍醐灌顶。当身临之中,不由随之开始思考,思考作品呈现的终极命题。我们是弱小的生命体,在无外的宇宙中以某种形态而生存,犹如蝼蚁,得神之眷顾,我们活得卑微而自我,任性而肆意,狂妄而排它,但终逃不出一个走向,逃不出一个规律。这便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从人类物种的初始,人和这个世界便以它的模样和形态存在着,只在生时被记得,随着死亡而泯灭。人类以它多个形态和模样千变万化,繁衍滚进,在大世界里缔造个体的精神世界,再构建大世界。物质可枯竭,精神无边无法度量。物质守恒,精神聚变裂变无穷尽人类这一物种始终背负着这样一个价值大饼图-无形中的,有意分配的-财产,名望,地位,认知;人类是容易被蒙蔽的生物,耗尽生命的追求试图重组饼图的分额,称出另自己满意的重量来标显个体的重量。然,生命有不能承担之轻重。世界已经在那里,你看轻则轻,你看重则重。
 

 


【编辑:徐婉娟】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