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当今的图像时代,我们总能通过画家的作品,梳理并感受到他们的创作心态、感觉和精神等意绪,去复原出画家的理想与追求,观念与价值。对胡时和林林这一对通力合作的年轻艺术家来说,同样如此。多年来,他们默默地坚持走着一条迥异于人、极其个人化的创作道路,以独到的文化眼光,通过独特的技法和材料演绎出主体心象,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个人视象。他们艰苦的艺术探索,都只为着一个目的,即创造出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抒发他们对于生命和情感的挚爱,从而让自己的创作始终保持在一种自由流畅地表达情感的良好状态之中。
胡时和林林两人合作完成的作品,从汉字演化而得的“人形”符号和从原始艺术挪用而来的“母体”符号,构成了他们作品的主体语言,那些符号由不同材料精心叠加而成,有着很强的制作性,而一旦通过他们以巧于精思的构成置于画面,便被赋予了耐人寻味的韵律和张力,引发人们的想象,显现出蓬勃的生机。他们擅长以分置组合的手法,追求富有表现力的形式美感以及符号外在形式与所要表达的内在意蕴的联系,在不断自我重复出现的符号中寻求变化,并且运用空白与黑白灰色彩的对比,体现内心精神的气韵灵动,营构出一种被幻化的空间。他们赋予符号以适合自己心理体验的色彩,尽量使用中间灰色系列,用色上的简约增强了符号的重要性和可看性,而制作符号的媒材在造型后所产生的质感和近于浮雕的三维空间,又使作品的可看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他们的作品中尽管偶尔还会出现具象的因子,但这些物象已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一种抽象的符号,它们不但丰富了画面,也被增添了象征的意义。即以他们运用最多的“精子”的形象而言,不仅在他们的《生命》系列作品中是一个与催生生命、化合细胞、诱发生机相关联的因子,在《自由》系列作品中又成为冲决藩篱、突破禁锢的充满活力的象征,而在《能量》和《重量》等系列作品中更是一种激活能量、裹挟重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换为艺术形象的契合点。
从本质而言,艺术是作为一个整体符号而存在的。符号作为人类精神的物化形式,表现出构形的功能而获得观念化的意义,孕含着独立的精神力量。正如弗洛姆所说,“符号是人的内心世界即灵魂与精神的一种象征”。而美国著名符号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曾提出过 “生命的逻辑形式”这一概念。她说:“如果要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胡时和林林在对自身生命的体验中,不断寻觅符合他们认知和气质的形式语言,追求一种更加纯化的情感的造型符号来作为他们的逻辑形式。这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也因此而造就了他们艺术的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当艺术家处于创新的状态之中,艺术创作便成为一种以新的审美视野对待世界的方式,成为对现有各种既成形式和观念的不断挑战。胡时和林林不仅在形式语言和媒材运用上独辟蹊径,而且他们的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和审美体验。美术史家李格尔曾提出过“触觉表象”的概念,他认为,当某种物体具有一定特质时,人的观看的视觉便可以像触觉一样,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观看,并在局部组合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印象。借用李格尔这一概念来观照胡时和林林,他们的作品就是一种可供人们的视觉慢慢触摸感知的艺术作品,他们在画面上所表现出的审美特质,仿佛可以使人们触摸到一种生命流动的轨迹,一种与自己的生命体验产生共鸣的世界。
胡时和林林的作品即使仅从材料的运用和制作的角度来看,也具有很高的美学品质,他们的创作是与传统绘画技法迥然不同的艺术实践。从通常意义来说,技术一旦被固定便成为程式,也就有了惯性和惰性;而工艺如果被内容所囿,理性设计也就会取代感性创作而使作品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其实说到底,技术与工艺对于艺术品位的高下,并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与材料无关。在真正的艺术家的手中,几乎所有材料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严格意义上的纯艺术作品。胡时和林林并非刻意地标新立异,却在锲而不舍的探索过程中,以他们实验性的创作实践,开拓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材料工具在他们手中仿佛别具一种灵气,成为表达自己生命状态的媒介。
很难对胡时和林林作品的艺术样式作出恰如其分的界定,依我之见,姑且将他们的作品冠以“综合材料”的泛称。但是,或许他们原本就不想从已有的建构艺术秩序的概念,去寻找自己作品的归属。艺术家是创造者,也是未见事物的发现者,他们无须用某种固有的样式和概念来捆绑自己的手脚。他们的艺术创作始终处于一种与创造性有关的实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努力追求某种可以被建构、谋划和似乎可以无限表现的物象中一种最合适的独特的自我形式。这种属于他们自己的极具个性的样式,既是对传统的绘画语言的一次颠覆,也是对固有绘画材料的一种创新。因此他们作品的实验性,既是语言的,也是材料的。他们的艺术创作的实验性孕含着创造性,而这种实验性又体现在他们的作品的完成性中。这也正是他们艺术创作的可贵之处。
胡时和林林还很年轻,他们前面的路正长,或许还有许多无法逆料的荆棘和坎坷在等着他们。但是从他们已经获得的艺术成果中可以看出,他们已自觉地将创作源头深深契入包孕着无限生机的当代语境之中,并用作品显示和证明了他们所具有的艺术潜质,获得了足以继续前行的宽阔空间。我们有理由对他们寄予厚望,等待着他们不断有新作涌现,接受人们全新的艺术期待。
2012年初秋于上海
【编辑:徐婉娟】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