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灰色的底板上堆叠着外形抽象的单元体,日常可见的工业产品被重重包围附着,原本具象的生活场景变得难以捉摸,而抽象单元有秩序地排列组合所呈现出的形态,又使人感到似曾相识……这看似玄幻难解的一系列作品,出自青年画家胡时、林林之手,两位艺术家以特有的艺术形式探讨了现代文化的另类性。胡时和林林,一个生于新疆,毕业于苏州美专;另一个是广东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虽然生长环境和求学经历不同,但他们却基于对绘画的挚爱,对绘画新媒介、新语言的共同探究,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一起创作作品。
在胡时、林林的一系列作品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几个重复出现的艺术元素,艺术家通过对它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排列组合,构建出了看似简单,却变化多端、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胡时、林林采用综合材料拼贴的形式,将形似染色体的细小单元,粘贴在由灰蓝色颜料涂绘的纸板上。在这两个基本构成元素的基础上,将工业现成品或其最易辨识的部分融入到“画面中”,赋予抽象符号所营造的虚空意境以似有还无的真实感。
这一系列作品的表现形式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近当代时兴的波普艺术,如罗伯特·劳申伯格和贾思培·琼斯等的集合物件、照片以及颜料的组合绘画,创作方法都是综合材料拼贴(如阿曼的《雅斯培自行车》),或是工业现成品二次上色(如贾思培·琼斯的《萨瓦兰咖啡罐》和《旗子》)。但这并不能说服观者把两者机械地等同起来,因为这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是不同。胡时、林林的作品是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符合的重复组合,而波普艺术则是将废料甚至垃圾在不同平面加以混乱组合;胡、林作品的集合元素十分整饬和节制,波普则从不论选材、艺术形象到色彩都趋于丰富甚至庞杂。在对“既成物品”的运用上,胡、林试图实现的是一座具象元素的重构、再聚而非无目的的杂乱堆叠,是一种有目的和具体涵义的“聚合”,而非简单的拼贴。在这个抽象与具象共存的艺术世界里,艺术家在其作品本身之中找到了形体和符号的深层存在意义。至于既成物品的二次上色处理,胡、林的创作理念也许和贾思培·琼斯有一些相同之处:他们都将一种再造绘画的问题变成了呈现某物本身,而此物不是赤裸裸的既成物,而是物件的一些断节。比如说一个被拆分的音箱,一些零散的榫卯与合叶,你无法得知它们原本究竟归属于哪件完整的物品,这反而使其本身所具有的隐性特征(包括外观和功能)凸显无遗。艺术家一方面强调其材质原本的样子,另一方面又矛盾地抹去了它们实用性的一面,在其表面漆上一层银色的颜料,也许仅仅是为了让这些物件在视觉上与画面整体达成协调一致。
再进一步深入到具体作品中去,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在竭力向我们诉说,即使这种“诉说”是沉默的、隐忍的,却让人在作品内涵的探求中听到那种难以被忽视的躁动与喧嚣。背景如灰色天空飘浮的云朵,又像水泥地面上铺陈的斑驳阳光,油彩和丙烯的运用制造出天鹅绒和宝石般的画面效果,更突显了该组作品虚空莫测的基调。背景之上粘贴着一个个微小的单元体,它们外形酷似染色体,而染色体则代表的是生命的本源,也可以看做是最微小的个体单元。它们可以仅仅象征人类,也可以将其指代意义扩展到整个生命系统。数量众多的染色体单元在艺术家的精心组缀下,组合成了古建筑屋顶、卵子、互相交错的蛇形线、三角或四方形阵列、圆圈状放射线、套嵌的闭合或半闭合的同心圆等等。它们既分散又聚合、有平铺亦有起伏,让人感受到散落与集合的对立、禁锢与自由的平衡。艺术家把这些对立的表现语言汇集在同一个画面中,增强了作品的张力,也赋予了这些看似单调重复的抽象符号以更耐人寻味的神态。而在作品中不时出现的日常物件,如螺丝钉、合页、音箱组件、锅盖、饭盒盖、擦菜器等等具有强烈现实特性的物象,却在二次上色之后以及染色体单元的围合附着下,变的面目模糊起来,其辨识度被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在这里,艺术家究竟是要表现这些艺术形象之间的何种关系,是对立还是融合?是积极还是悲观?也许可以消极地将其理解为:在机械化、工业化时代,人类已经离不开工业产品,甚至沦为了工业产品的附庸,染色体似的代表生命体征的细小单元,成排附着在工业成品的表面,形成一层牢密的覆膜。人的渺小和卑微,生命的脆弱和不自由,抽象化了的生命体,在冥冥中仿佛被一双巨手掌控,挣扎其中不得解脱,又仿佛怡然自得。艺术家试图化整为零,将人类个体解构成染色体状的无限重复的细小单元,从而得以更直观、更自由地展现抽象的生命符号与具象的既成物品两者间的微妙关系,表达了道家“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巧妙实现了抽象概念与形象概念之间的互换,从而提出了对“精神”、“物质”与“自我”之间制约关系的认识,对人的生存的显形及隐形环境的反思。
胡时、林林的作品,并非只是艺术家自身情感简单的宣泄,它包涵的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对生命本源意义的探寻。所以,这一系列作品与其说是一种艺术表现,不如说是一场艺术家与观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和哲学讨论。观者在其中获得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而更多的是对其隐喻的思索,从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新审视。生命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未来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迷惘的我们将何去何从?而在无尽的彷徨求解中,似乎总涌动着一股不平静的暗流,生命的潜在力量蕴含其中,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状态的无限可能。
【编辑:徐婉娟】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