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上,艺术家张健君(左)、策展人黄笃(中)和批评家李晓峰(右)
2012年12月1日,由上海淡远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主办的“罍•水•迹:张健君艺术展”在当代艺墅“悠然雅居”拉开帷幕。围绕着“生活•艺术”的主题,上海各大美术馆馆长、美术学院院长、专家、教授、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及领事馆领事约180余名嘉宾应邀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分“罍”、“水”、“迹”三个板块全面回顾了张健君的个人创作历程,展览与“悠然雅居”环境融为一体,富有现代文人意境。
张健君,1955年生于上海市,1997年被聘美国纽约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早在80年代中期,张健君就以其绘画和综合材料的实验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成名。早期作品以“树荫下的少女”,“童年的回忆”以及类似书法特性的黑白抽象绘画“悲怆”等作品为主; 1990年,在纽约继续创作“有”系列,“雨濛濛”系列;转向雕塑装置。作品“池”系列参加美国纽约空间画廊举办的联展。近年来,张健君先生在美国、新加坡、德国、西班牙、波兰等十多个国家美术馆举办画展,反响热烈。
展览现场
策展人冀少峰撰文指出,探寻张健君的视觉叙事逻辑,不难发现,时间性、空间性、生长性、知识结构、文化记忆构成了张健君视觉叙事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张健君的艺术表达也清晰地呈现出如下三个阶段。即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了抽象艺术的探索,这在当时的艺术界既很难被人理解,也带有一定的风险,这足见张健君的一种敢于领风气之先的勇气。但在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他却转向了短暂的具象表达阶段,并且以油画《人类与他们的钟》赢得了一片赞誉,也许是具象表达对于勇于突破和超越并向往一种自由表达的张健君是种束缚,使他不能充分展示艺术的激情想象,他义无反顾地脱离了这种成功而又成熟的艺术样式,旋即在90年代时大胆地告别了架上艺术的方式,转而进入装置、行为等观念艺术阶段,从中我们亦可以发现,张健君从一个现代主义者逐渐嬗变为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不寻常历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艺术的不同时段,张健君带来的是不一样的视觉方式和精神诉求,但视觉叙事方式无论怎么变化,弥漫期间的中国性、历史性和开放精神则又构成了张健君的视觉叙事品格和艺术特征。
展览将持续至2013年1月1日。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