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鸿巨制 频频亮相
徐悲鸿《喜马拉雅山》
徐悲鸿的中国画,山水极少,但他性喜游历,每至风景壮丽之地,又多有描摹之作,如漓江、贺江、北京西山、喜马拉雅山等。此幅《喜马拉雅山》亦为此类作品,作於庚辰三月,即阳历1940年4月。此年,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前往印度考察,为泰戈尔画像多幅,并於二月下旬在加尔各答举办了个展。画展结束后,徐悲鸿前往喜马拉雅山的安吉利作他构思已久的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并同时创作了风景油画《喜马拉雅之林》及多幅国画《喜马拉雅山》,本画即为其中之一。此画与悲鸿其他山水一样,具有很强的西画特征,在画面表现形式上更倾向於风景画。画中前景两棵树占据了整个画幅,顶天立地,极大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视物方式,而行笔则将水彩画法与传统笔墨的书写相结合,於湿笔之中获得一种墨气酣畅的挥洒感,是悲鸿山水风景画中的精品之作。同时这幅《喜马拉雅》递藏有序的,曾经蒋碧薇、邱中一、郭瑞腾博士之手,此作品还由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鉴定为真迹。
徐悲鸿 《芦鸭图及行书信札信札五通附四函》
另外还有徐悲鸿的《芦鸭图及行书信札信札五通附四函》。徐悲鸿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此帧芦鸭图最大限度的突出了一只芦鸭,并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芦鸭进食时的那一幕。以雄浑的用笔写就芦鸭的羽翅肌理,仿佛有力透纸背之力量,且运笔又有行云流水般的畅达,可谓是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以两三根线条表现芦鸭游动时水面的波纹,整个水面又以极淡的水墨渲染,让后在宣纸将干未干时添上几笔水草,墨线自然化开,仿佛水草在缓缓的游动。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此帧芦鸭图即是赠予其弟子的,上款“巨川”即徐悲鸿的弟子卢巨川先生,并附有两人往来书信五通。徐悲鸿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其中不乏我国近现代很多大师,像李可染,吴作人,傅抱石等,他们都是在他的引荐下不断为人所知。可以说,悲鸿是中国近代艺术史的伯乐,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徐悲鸿《猫趣图》
这幅徐悲鸿笔下的经典佳作《猫趣图》,画面设色严谨而不失自然神韵。猫的神态动姿,可爱活泼。配景虽简洁,但营造了一个自然清新的环境。而猫即处于这个构图的上部,这样进一步突出了猫这一主体形象,多了一些生活的趣味。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