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在表面”空间站个展现场,艺术家王风华与独立策展人付晓东以及其他参观者讨论作品
2012年12月15日下午四时,艺术家王风华的个展“生活在表面”,在798艺术区内的空间站画廊开幕。此次展览,虽然仅展出了王风华的11幅城市景观作品,但还是清晰地呈现了他的三个作品系列,引发了观者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虽然王风华曾先后在世界各地参加过共计38场大大小小的群展,但举办的个展还是比较少的。此次“生活在表面”作品展,既是他艺术生涯当中的第五次个展,也是继2008年和2010年的两次中国台湾个展和2010年与2011年的两次CIGE个展后,艺术家王风华在北京举办的首次个展。该展览主要展示了王风华2009至2012年之间创作的“电线杆”、“大玻璃”和“隔离”三个最新系列的作品。这三个系列关注的都是城市的局部,是现在中国城市里最容易看到的东西。他想通过自己的画笔,把这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从而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比如他最新创作的“隔离”系列,王风华就想通过在中国各个城市里随处可见的这些蓝色的隔离板,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离。这种隔离,既是现代城市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与隔阂,也是都市人与都市边缘人之间的距离和差距。这些都是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小部分。在王风华看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太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过去的人们对这些都没有意识,只是习惯性地去接受或别接受,对于出现的某些事物的合理与否,他们无从参与,也根本没有发言权。所以,他就想通过仔细观察,不断挖掘今天的城市里无尽的视觉素材,并通过图片、视频和绘画的方式,记录他们,所以,展览现场才会有了这些我们熟悉又不熟悉的城市景观。但细心的观者都会发现,王风华的城市景观作品画面中,没有人物形象。他给出的解释是,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唯一的人就是观者。因为在他看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很多嘈杂的东西,让人很难冷静下来去面对景观,只会被人物吸引。所以,他就决定把他作品中的人都去掉。即便是有人,他们也只是为背景服务。
从2004年开始,在进行城市题材创作的近9年时间里,王风华的作品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之前,主要是表现城市发生的故事,代表作品有《福州 1982》、《珠海 2003》等;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2007年之前,创作对象都是他生活周边最熟悉的地方,主要作品有《雪晴》、《冬》、《洗衣房》等等;第三阶段的作品就是此次展览所呈现的城市公共景观,主要有“立竿见影”、“大玻璃”和“隔离”等系列。
身为艺术家的王风华,同时还是西安美术学院的副教授,教书育人的工作虽然是会挤掉他的不少创作时间,但是,在教书这份工作中,他也是受益良多。和学生的交流,经常能给他带来不少创作素材与灵感。他曾走访过世界各地的20多个美术学院,在他看来,相较于国外的艺术院校,国内的很多学校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教授学生技术知识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地教学生如何思考。所以,作为老师的他,在教授学生基础课的同时,总会不断地向他们渗透当代的理念。
在谈到对西安当代艺术生存现状的看法时,王风华表示,在历史积淀比较深厚、传统艺术为主导的古城西安,当代艺术虽然比较边缘一些,但也不乏有很多很好的艺术家在默默地做着当代艺术。而且,也有很多很国际化的艺术家,不断在欧洲和西安之间生活、交流和创作。所以,西安还是有比较稳定的当代艺术群体的,只是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势力与传统抗衡。因此,相较其他城市来说,西安的当代艺术没有宽松的发展环境。
目前,王风华表示,在他进行城市题材创作的这九年间,发现可挖掘的素材越来越多,他想记录的问题还有很多,所以,接下来他还会继续沿着城市景观这一创作脉络,继续记录值得发现和表现的东西。据悉,此次个展将一直进行至2013年1月9日,为期26天。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