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现身朵云轩秋拍
0条评论 2012-12-18 17:48:54 来源: 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张大千 五亭山色·行书风蝶七律 62×126cm

张大千 五亭山色·行书风蝶七律 62×126cm

展览:1.“第二届海外回流精品汇报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9月2日-7日。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著录:1.《张大千精品集》下卷,P420,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3.《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作品集》(二),P228,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1954年,张大千全家移居巴西,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营造“八德园”——画家一生追求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潇湘之境。“五亭”环列“八德池”四周,是园内的主要景观。“八德园”原址已于1969年改建为水库,沉沦水底。这些大千先生以此创作的画就成了十分宝贵的历史记录。此次朵云轩2012秋拍有幸征集到《五亭山色图》与《行书风蝶七律诗》见证了大师晚年生活与艺术追求,以及与文化名人张佛千的深厚友谊。

《五亭山色图》作于1968年,为张佛千先生作。图中群山逶迤,出入于浩淼的烟云,山顶有凉亭一座,山脚屋宇俨然,极可能由巴西八德园实景所衍生。画面泼墨、泼彩手法已臻化境,以青绿泼彩为主的手法,让主山大面积、多层次的墨色来主导画面,仅在局部泼染重彩。如此,墨色和金、青、红、绿互相衬托,兼收雄奇与古艳之感。又因构图的单纯,烘托出墨与彩的天然动感,使画面具有浑穆壮丽的气象。大千以色彩、墨块、水痕引领观者突破实物的限制,让观众在似与不似之间领会画家心中的山水。

张佛千(1909——2003),安徽庐江人,早年即工于诗词,曾以军人身份主办多种刊物。退役后除在大学任教外,也在报纸副刊开辟专栏。他博闻强识、思维敏捷,有“台湾联圣”之誉。加之生性豁达,交游广阔,常以文会友,书画名家多乐意与之酬唱,也因此收藏了许多名家书画。

张大千这一时期的作品,把传统皴法线条的应用减到最低限度,尝试在大片彩、墨痕迹中藏入若有似无的山水形象,创作了一生中最接近西方抽象表现艺术的作品。大千自己曾以“恍兮忽兮”来描述这种既具象又抽象的风格,绝大多数的艺评家认为,大千在这段期间的“泼墨泼彩画”质量最高。此图作泼墨、泼彩手法已臻化境,也正是他“运用自如,而且得心应手”的作品。

《五亭山色图》完全映证大千“五洲寻胜景、自造桃花源”的理念。他服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到处旅行、写生,并且是最早以摄影术入画的中国画家。此图出自实景并不令人意外。更可贵的是,他深刻掌握中国绘画的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既能出自实景又不受制于实物。

同年重九日,大千又以《行书风蝶七律》横幅书赠张佛千。大千一方面是要答赠张佛千对他画艺的推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露他深厚的诗、书功底,同时见证他和张佛千之间的情谊。这件大字行书,撇、捺独具长江荡桨的气度,又以抖动、颤挚的线条表现笔中着力、笔笔涩进的力量感。结合墨色的干湿浓淡、结体的疏密、字块大小,使此大字行书横批具备大开大阖的魄力,通篇章法具有雍容博大的效果。以上特征,体现了大千先生在50岁前后形成“张大千体”的典型,正是他将曾熙、李瑞清所授碑派书法,以及北宋黄庭坚大行书、南朝《瘗鹤铭》的书风完全融合的结果。然而,此书多用秃笔,能藏圆融于方健,不见早年尖劲孤傲之态,而臻人书俱敛的境界。至此,不得不使人想起他在青年时期便能以左手仿何绍基书法的绝技,书中“收拾”、“朋”等字圆厚、纯粹中锋、藏头偃尾、精气弥漫的线条及宽博的结体,正是大千自何绍基上溯颜真卿书法的特色。

早在同年四月之前,佛千便以自作《风蝶令》祝贺大千70大寿,并赞誉其艺事独步古今。事实上,这一类唱和交流不仅反映文人雅士们的风流蕴藉,更具有同道间相互欣赏、切磋的性质,实为艺林美谈。由张佛千《雅谈与戏言:敬悼大千先生》一文可知,两人不但因彼此豁达的性格而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彼此也都很珍惜对方的才情。由佛千撰联、大千行书于1980年、现藏华冈艺术博物馆的《行书春晓高峰五言联》便是明证。虽然大千自己在诗文上也有独到造诣,诸家早有公论,汪中更评为“从容于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诸圣而得其神。”他仍乐于书写佛千所制对联。对其诗文推崇之意,自不在话下。

大千为佛千创作了《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横幅》,不但展示了一代宗师的绝艺,更让后人悠然向往其中相知相惜的情怀。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