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 翻越寺院高墙的艺术收藏
0条评论 2013-01-05 10:50:02 来源:中证网  作者:萧蔷

勾金线彰显精致

2006年,唐卡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工艺的唐卡精品,在绘制和画布、颜料、装裱各方面都体现出严谨和精致。

如何鉴赏唐卡?青海郭麻日寺著名唐卡画师更登丹巴介绍,首先看佛像的五官和身体比例是否得当,佛像的身体比例要与达·芬奇的黄金分割比例完全吻合;还要看开脸开眼是否庄严殊胜,是否严格按照造像度量经来绘制。有些现代唐卡由美术学院的学生操刀,就没有这种庄严感,画中的菩萨眼睛低垂,成了睡佛。

其次看唐卡绘制的线条是否均匀、流畅自然,这是最考验画师画工的地方。画金线则是唐卡绘制的最后一个工序,金线决定着唐卡的精致程度,金线一般勾的图案越复杂工艺越高。在很多寺院珍藏的上品唐卡上,肉眼看只是一个色点,用放大镜看,才能发现那原来是一个人探出窗外,表情喜悦。

从颜料上看,唐卡因千年不变色而闻名于世。画师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在材料上往往无所不用其极,用珍珠研磨出白色,用红珊瑚研磨出红色,用绿松石研磨出绿色,用金箔贴出金色,这些天然矿物质颜色使唐卡的浓烈色彩千年不褪。目前随着天然矿物质颜料的开采越来越稀少,唐卡价格也被推高。一张不错的清代唐卡的入门价格是多少?业内藏家的回答是10万。

靠嗅觉和味觉“捡漏”

“唐卡是供信徒供奉的神佛像,一般都在寺庙殿堂里张挂,长期受香火酥油灯的熏染,数百年尘埃的沉淀渗入,便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和一种混合的味道。”对唐卡素有研究的藏家裴晓军介绍了一种判断唐卡真赝的特殊方法:遇到真假难辨的唐卡时,嗅气味,舔味道,再用手摸布纹和颜料的凹凸来断代。

通过特殊方法不但能辨别赝品,有时还能捡漏。裴晓军说,有一次,我在青海湟中县的一家古玩店里,看到一张玉树地区风格的精美唐卡。拿起来闻,没有通常寺庙的香火味,但有一种淡淡的檀香味和存放了几百年的气味;又舔了几个地方,不脱色也没有新颜料味。根据经验,我判定这幅唐卡应是乾隆时期的皇室或大活佛所用修持密法的唐卡,便以1600元的一口价买到手。“这幅唐卡是活佛或贵族珍藏在檀香木匣子里秘不宣人的珍品,品相和新品无二,眼观很难断代,完全是嗅觉和味觉帮了我。”

为了牟利,唐卡造假的手段也是日新月异。唐卡造假现象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造假者雇用美院刚毕业的学生或农村画匠按照传统唐卡制作工艺,用藏区的手工粗布拼接,用沥粉打底,用鹅卵石磨平,用普通颜料绘画,用化工金粉点缀勾线。画好后,用香、柏枝、酥油熏烤使画面出现细裂纹,稍加揉搓,就能作旧,还能产生类似在寺庙长久供奉的气味,以假乱真。这些造假方法技术含量不高,用软纸在画面上擦拭,颜料就会粘附在纸上,用纸蘸水在画面上擦拭,也会掉色。观察画布和边饰绸缎织锦是现代机制工艺还是古代手工织造工艺,也很容易鉴别。

近十年来唐卡造假者采取了新的造假手段。他们收集各个年代的残旧手工老布,用天然矿物颜料,用与老布同年代的绘画技巧仿绘同样风格的内容。画好后,先揉搓,产生不规则褶痕,再用茶水或化学制剂作旧,用香和松枝熏,再找一些从其它老唐卡上拆下的年代相符的破旧边饰锦缎。这种高仿唐卡在市场上被当做老唐卡高价出售,欺骗性很大。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