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原文
跋:十分实在
吕胜中
【壹】这本书起初是为“先锋班”的展览而作,并不想做成一般的展览图录画册,希望有更多的信息含量,于是几经修订大纲,就成为现在的结构。内容涉及到的学院教育的改革前沿、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青年一代的奋斗进取等,近四十万字、上千张图片,分量已经超出了一个“展览”的承载。它该是一份中国专业艺术教育十余年来“实验艺术”专业教学的完整的案例档案——多,但清楚。
【贰】邀请“先锋班”同学们谈艺术经历,话题大都从他们在大学之前的“艺考培训班”谈起,有的一举夺魁,有的连续考试多次方得成功,苦中有乐的大学生活,举步为艰的涉世体验,坎坎坷坷的生计奔波……回首已近十年的故事——长,但浓厚。
【叁】暑假写序文,写着写着就进入了状态——不是在写文章,好似投入一场感情大戏,不能自拔。梳理着和他们一个个的缘分,心头竟然不时涌起酸甜苦辣,甚至有时候潸然泪下。其间和每个人几乎都电话沟通或QQ聊天,核对事实、谈说感受、讲述看法、提醒问题……我们随时都会心有所动、情有所动,仿佛字面的文章已不重要——散,但真情。
【肆】在着手“先锋班”课程板块编辑的时候,开始并没有想到工作量如此之大。我们系教学秘书的工作长期以来一直都是青年教师轮流“做庄”,换来换去,教学资料档案管理非常凌乱,且有不少缺失。几经联系相关任课老师,也调动了各种线索——牵一发而动全身,终于补齐了全部课程教案、总结以及相关的图像资料,也如同坐在教室里经历寒窗三年——慢,但严谨。
【伍】这一时期有同学忙于已安排好的“生计”,还有生病的,他们忙里偷闲慌忙应付索要的材料也有难处,终归还要我来帮助他们处理大部分的零碎文档以及风格五花八门并不够规范的文字。修改整理中又要保持闪烁其中的个性鲜活,是最让人挠头的事——烦,但耐看。
【陆】“先锋班”展览于2012年10月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新改建装修的教学展厅隆重开幕。除一人联系不上之外,十三个同学都站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这次展览中的作品是否每件都好并不重要。一个已毕业四年的班级,几乎全部同学仍在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不间断地进行新的艺术创作——这已经是一种艺术精神不息的光焰。我看着他们,这几天展厅布置安装很劳累,但每个人都精神饱满。青山在,天下美景长远,他们在,艺术就好看——苦,但甘甜。
【柒】去年“实验艺术大会”结束后,享誉国际的《经济学人》杂志发表莎拉•桑顿①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文章,提到:“为这一艺术活力和生动面貌做出学术贡献的正是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一所精英学院,过去曾经是以群英荟萃自居的学校,现在最足以自夸和引以为傲的是它的‘实验艺术系’……可见,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系向西方学者释放出了在艺术市场之外难得的正面、积极和严肃、理性的信息,也传达出了有别于之前封闭保守的开放包容的学院形象。”②我知道,在这样一份有些成色的业绩中,有着先锋班以及实验艺术系全体师生的心血与汗水——累,但痛快。
【捌】一直以来,实验艺术专业的教学得到国家教育部门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次“先锋班”的展览与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展,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苏新平先生、美术馆王璜生先生、教务处王晓琳女士、学生工作处潘承辉先生等人都投入极大热情,给予很多具体的帮助。这本书的出版,得益于人民美术出版社领导汪家明先生、胡建斌先生广博宽厚的学术风范与敏锐干练的操业做派,以及责任编辑左筱榛女士积极亲为的推助。我觉得,身前背后都有着“给力”的能源——热,但爽朗。
【玖】中国艺术当代的新局面已经生成,艺术教育必定与时俱进、当随时代。十几年来,“实验艺术”专业教学已然成为全国范围内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板块,但在普遍的层面上,这个新兴的专业学科依然需要经验的积累与交流。就此说来《先锋班——一个实验艺术教学的案例》就不仅是一个小小的本科教学班的课题,它是一个新境界的开辟,也是放眼未来的必由之路——难,但值得。
【拾】书写、编辑、排版的过程中,这本书不断地超出原定规模,又不断地挥刀砍减。我不希望做一件泡沫般的事情,也不想做一本废话连篇的书。但是,我也很想通过这本书,让“先锋班”携带着八年实验艺术教学的别样体验与丰富收获,交给读者一份全方位的工作报告。倘若从出版社业务规划及当下纸本书籍发行销售低迷的情况来看,这本书部头恐怕有点大,定价也会有些嫌贵——贵,但实在。
十分实在。是为跋。
2012年10月17日匆匆于转折点
学生自述摘抄:
1.……刚到伦敦不久就搬了四次家被房东赶来赶去,语言课程难以跟上,因为身份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没有朋友和关心自己的人……与之相反的事情是,随着课程的推进,我在艺术上却越来越有自信,我发现自己由于教育背景是实验艺术,对于当代艺术了解得比较多,相比其他国内的来自各大美院的同学更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和艺术家沟通,而当我展示我自己的作品时,也出乎意料地受到很多肯定。在老师与同学们的赞赏下,我第一次体会到自己在这方面是有能力和价值的。这里和我在国内遇到学院里一些保守的风气相反,多数的人都犀利激进,每个人从小都受到当代艺术教育,用艺术沟通无障碍。……P93(叶蒲纳)
学生的访谈摘抄:
1. 可能是系里教育的影响,我当时进实验艺术是有一种报复的心理,想改变中国艺术的现状,我觉得我们一定可以引领中国未来的美术发展。因为我觉得实验艺术代表最鲜活的生命,做东西好像不是停留在大家认可的层面上,……P581(陈明强)
2. 说到毕业之后的境况,总的来说,我的感觉就是越成长快乐越少,压力越大。那天还跟一个朋友聊天,他问我什么是青春,我说我肯定是没青春了,因为青春在我看来是无忧无虑、天马行空的日子,一旦你有了忧虑,一旦你开始在乎这件事和琢磨那件事,有一定的压力,你也变得不是那么天马行空地说话行事的时候,青春就应该算是结束了。所以,包括面对北京这个地方的压力,其实刚毕业的时候我有过一次犹豫,是留在北京继续做还是回家去选择一个低一些的目标,最后还是决定留在了北京。可是到了今天我又在反省这件事了,……P587(米麦)
【编辑:徐瀹槊】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