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恢复盛唐气象——走进艺坛巨匠徐悲鸿精品展
0条评论 2013-01-29 13:57:22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梅子

《奔马图》

《奔马图》

以马喻人 托物抒怀

表达爱国热情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他笔下的马常常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此次展出的《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当时,抗日战争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此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马的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马的透视感很强,前伸双腿和马头,具有很强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刻画了一种喷薄欲出的强大民族精神。

而油画《九方皋》则取材于《列子·论符篇》中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创作此画时,徐悲鸿丝毫未局限于历史传说,画面上既没有出现秦穆公,也没有出现伯乐,而是重点刻画九方皋见识高明、气度豁达、心明眼亮的形象。九方皋胸有成竹地端详一匹黑色骏马,他的背后是两个陪衬,一个是不懂装懂的小丑,一个是满腹狐疑的怀疑者。他的前方是一位健壮的牵马者。他的侧面就是那匹英姿勃勃的骏马,骏马回头深情凝视九方皋,仿佛惊喜地期待着它的知己来相识。画面上九方皋这一人物,是气度非凡、善辨识广的精明长者,画面表现的是一种发现骏马时喜悦但不露声色的神情;那黑色的骏马则因知遇而双目放光,跃然欲驰。人和马相互配合,生气盎然。

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傲骨嶙峋的野马,都是在宽广的原野上狂奔的骏马,都是一无笼辔、二无鞍镫,唯有在《九方皋》中的那匹骏马有缰辔。那是因为这匹骏马遇见知己,它才心甘情愿戴上缰辔,为知己者效力。这件作品不仅从外形显出奔马的神骏和壮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在的精神本质来表现奔马的驯良、坚毅、敏捷等性格特征。从神态、气势看,神骏气昂,奋发感人。据说有人问徐悲鸿先生为什么这样画,他回答:“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治。”这幅画采用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结合线描技法,纵情挥洒,独具一格。马的头顶、马蹄留白,有强烈的光影效果。腹部阴影处,显示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让人感受到马呼出的热气、滚烫的体温,甚至淋漓的汗水,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编辑:徐瀹槊】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