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现象”:当下青年艺术生态的田野考察
0条评论 2013-01-30 10:20:07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冯钰

黄一山《有红色颜料的画室》

黄一山《有红色颜料的画室》

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的“首届CAFAM未来展”,2012年8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1月19日,这一意在对当今青年艺术生态做田野式考察分析的展览来到了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开幕,展期将延续到3月17日。这也是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首次向公众亮相。作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它与同属时代地产旗下的时代美术馆有着不同的定位。与时代美术馆对学术研究的偏重相呼应,国际单位艺术中心旨在打造一个以关注艺术、空间、设计与日常生活为核心的跨界文化交流平台。

一个 “未来中国艺术趋势报告”

已经在北京央美美术馆成功展览了的“未来展”,更像一个关于现象的研究而非一个成果展。策展团队之一、艺术批评家、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王春辰博士介绍说,作为一个由中国最高艺术学府打造的青年艺术项目,“未来展”的宗旨是强调“田野性”、“文献性”、“学理性”、“当下性”和“未来感”。作为一个学术性大展,“未来展”将在今后每两年举办一届。

这个展览从策展方式上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王春辰说,为了保障展览的权威性和学术性,他们组建了一个提名委员会,由80位全球重要美术馆馆长、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艺术媒体和机构负责人构成。每人提名6位青年艺术家并撰写提名理由,共有近300位青年艺术家被提名。这些被提名的艺术家被收录在画册《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提名集)》中,近300位青年艺术家的简历、自述、肖像照、推荐辞、作品图片、个人网站、微博网址或电子邮箱地址,使这本共700多页的大部头作为一次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具有了工具书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策展委员会又根据展览主题挑选出95位艺术家的近200件作品在央美美术馆参展,同时出版以参展作品为基础的《展览集》与围绕整个学术活动的文献资料《议论集》。

来到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的作品,实际上是央美那次展览中再次挑选出来的部分,数量约为央美展览中所呈现的三分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讲,展览本身已经超越以往的展览模式,它更像是一个 “未来中国艺术趋势报告”。

王海洋 《双面菲克雷特》彩色DVD 03’27”砂纸,2张画(90cm×110cm)照片若干张,粉尘 2012年

王海洋 《双面菲克雷特》彩色DVD 03’27”砂纸,2张画(90cm×110cm)照片若干张,粉尘 2012年

关注这一代人特有的“艺术方式”

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特别强调了,在对未成型的正在发生的青年文化的观察与研究中,美术馆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对此,青年艺术评论家胡斌作为策展团队中广东本地提名人的代表回应说,此次展览“从人类学田野考察、史学的角度很好地考察了当下年轻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以及创作状态,这也延续了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的研究与介入。这些年来,关于青年艺术的回顾、展现在数量上越来越多,也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因为这样,美术馆对青年艺术研究的介入就显得尤其重要。此外,这是一个反映当代艺术的行进中的展览、指向未来的展览,我相信它可以呈现当代青年艺术行进中的状态以至于向未来的走向或者趋势。”

策展人、美术评论家、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策划部主任冯博一作为这次展览策划团队代表发言,他认为,这次展览以“亚现象”为题,关注了年轻的、边缘的、和主流疏离的青年现象。“在我看来,是社会转型带来的急剧变化,带来了他们与上几代艺术家不同的体验与创作。我们需要考察新生代艺术家在今天的全球语境、文化格局、生产方式之下的,属于这一代人特有的‘艺术方式’。这将涉及到的问题是:他们是如何与此在的世界发生关系的,又是如何投射在他们的艺术中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地域性不再明显,我们用了六个关键词来描述我们观察到的特征:蔓生长、自媒体、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未知数。”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