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与动: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
围着或方或圆的玻璃柜,观众随人流匆匆转一圈,依次将陈设的展品看过去,是什么、叫什么、有什么用途,过目即忘,草草结束——沉默、静止、晦涩,博物馆给人留下的印象和体验多年一成不变。
“近年来,随着新建和改扩建的博物馆兴起,有不少风格各异的‘明星博物馆’让人眼前一亮,成为含金量极高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更多的博物馆依然没有走出陈列单一、内容枯燥的老路,进去参观的人不少,但真正感到有趣、有益、有乐的观赏并不多。”张凌云指出。
走进一座博物馆,就像走进一段凝固历史。但是如何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活起来,却是社会需求对新时代博物馆提出的新课题。
虽然不是京城经典旅游景点,但中国科技馆的确已经成为许多外地父母带孩子游玩的必到之地,原因就是这里的展示处处以互动或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孩子们兴致盎然。
“博物馆不是产品说明书,要下工夫让博物馆的展品静的动起来,死的活起来,暗的亮起来,通过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变单一的平面展示为动态的立体展现,让观众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情不自禁想进入其中。”张凌云表示,博物馆应努力提升展览水准,把更多的观众吸引到博物馆中,让他们爱逛乃至爱上博物馆。
到过西柏坡纪念馆的人会记得,观众抬头瞻仰半景雕塑画时,讲解员会不失时机地按照新中国缔造者们当时站位的顺序,一一介绍他们的姓名和当时的职务,于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对博物馆展品的介绍,是单调反复的陈述,还是说故事般生动讲解,效果大相径庭。“每个展品背后都有一段传奇历史,观众在博物馆走马观花并非对历史不感兴趣,关键要用通俗、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游客着迷,客观上也会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提升其文化素质。”张凌云指出,博物馆的传统展示和讲解要积极转型,形成自身的特色留住观众的脚步。
国际先进的博物馆经营理念认为,展览固然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手段,但常设展览即便再优秀,观众也会有看厌的一天。围绕展览和藏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吸引观众,才能保持博物馆旺盛的生命力。“我国博物馆往往以为开放展览就万事大吉了,偶尔开展的教育活动,也表现出形式雷同,未能贴近群众等弊病,活动效果差强人意。”陆建松认为,中国博物馆必须改变“重展”不“重教”的落后局面,形成与学校、社区长效性、规模化的教育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用。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