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渔”:变“输血”为“造血”
2008年以来,我国1800多座国有博物馆和200多座私人博物馆相继免费开放,博物馆参观人数较免费之前有了成倍的增长,国家为此投入的专项资金已超过80亿元。激烈的同业竞争也让博物馆纷纷创新自身风格特色,以期将展品原始状态及其承载的文化现象高水平地呈现出来。
不过,博物馆可是个“不断花钱的事情”,光靠固定的财政补贴的“输血”只能解决博物馆基本生存问题,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如何增强自身接待能力、改进服务手段,形成强大的“造血”功能,关乎博物馆生存与发展。
对于很多国外参观者来说,带几件纪念品离开博物馆,早已成了人们的一个消费习惯。而相关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0%以上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年均销售额不足500万元,与国外博物馆动辄数千万美元的“商店收入”相比,国内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经营还处于弱势。
“不要小看这些依托博物馆藏品和展览设计制作的各种材质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不仅能使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得以延伸,还能创造巨大的收益。以故宫为例,每年2000万游客,即便每人只花10元钱购买纪念品,就是两个亿的收入。”张凌云此言不虚,事实上,国外的博物馆也都通过文化产品开发来突破经费匮乏的“瓶颈”,一些知名的世界级博物馆文化产品销售年收入均为数亿美元。
相比之下,我国博物馆的文化产品显得差强人意。“一是博物馆大部分停留在制作明信片、徽章或图书、音像制品等的阶段,自主设计的具有实用性、艺术性的文化产品较少;二是一些博物馆销售的文物商品很多都是从市场上批发过来的,高度雷同、质次价高。”张凌云分析指出。
博物馆创新不足也与其背后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问题密切相关。“博士毕业生月工资仅有3000多元人民币,而讲解员的月薪还不足2000元,如此低的收入如何让他们在北京生活?”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刘超英曾在不久前表示,人员专业化技能偏低是北京各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硬件设施相比,博物馆的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博物馆质量提升的软肋。
“要建立科学的博物馆经营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博物馆在公众教育和开放服务方面达到公认的专业标准,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对博物馆进行考核和激励提供依据,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在陆建松看来,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促使博物馆变压力为动力,变不作为为有作为,推动博物馆不断提高教育和服务水平。
【编辑:徐瀹槊】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