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广东美术馆开馆十五周年馆藏精品展”开展
0条评论 2013-02-06 10:24:5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风•雅•颂——广东美术馆开馆十五周年馆藏精品展”现场

“风•雅•颂——广东美术馆开馆十五周年馆藏精品展”现场

“颂”——汇集建国六十年来广东最优秀艺术家的代表作,呈现出他们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正能量”的表达。这些作品是以广东视角和立场为主线钩沉的一部社会发展史和艺术的发展史。

诗经中的“颂”是宗庙祭祀之乐,突显了国家主体和意识形态的正统性与严肃性,具有“文以载道”的宣教功能。本次展览中“颂”的部分,选取的是最能展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汇集了建国六十年来广东最优秀艺术家的代表作。在这些作品中,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进行“正能量”的表达,张扬民族正气,呈现出时代主流的文化气息。作品鲜活地呈现了一部浓墨重彩的中国发展史,这是建国六十年以来社会的发展史,也是艺术的发展史。与平常的发展史不同,这部用艺术作品勾成的社会史、艺术史,是以广东为主线来书写的,因此更加具有广东的视角和立场。

展品中杨之光《雪夜送饭》、王玉珏《农场新兵》、潘嘉俊《我是海燕》、林风俗《公社假日》、邵增虎《螺号响了》、汤小铭《让智慧发光》、林墉《宋庆龄》等都是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品。如《雪夜送饭》一作于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中引起轰动,后来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金质奖章。这些收获无数掌声的作品是广东人心中当之无愧的美术经典,至今仍然不断唤起人们的艺术激情。对于这些著名作品,观众们终于可以弥补往日在书上观摩印刷版“隔靴搔痒”的遗憾,到现场一饱眼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些作品创作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当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走到展厅里来,都将被唤起不同的时代记忆,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国际化的视野,构建中外交流平台

此次展览中有不少外国名家的作品。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此次展览就展出了他的系列版画《赛莱斯蒂娜》。同样,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的版画《丽达的肖像》,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版画《南瓜》《柠檬茶》等作品也将出现在本次展览当中。

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土地》采用的是“身体与土地对话”的创作方式。用安东尼的话说:“反复地用泥丸做一个形体,手就像一个子宫一样,像一个模具一样,很多感受从里边产生出来”。展品中的一尊尊小泥人,都是广州街坊用双手捏出来的,它们虽然只有手掌大小,粗糙、简单,但形状各异,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特的韵味,把他们组合起来,就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土地的博大、宽广和厚重的底蕴。

当然,还有反映国外艺术家眼光中的中国,法国当红摄影师克劳迪•斯鲁本《中国》和索瓦•丰丹的《迷失在中国》摄影作品,等等。

这些国外作品的展出不仅体现了广东美术馆的国际化视野,也让中外文化得到碰撞交融。

艺术家们齐聚一堂,亲切交流

艺术家们齐聚一堂,亲切交流

本土符号,纪录岭南民众生活

此次展览力求贴近民众心灵,有不少具有岭南特色、还原广东民众生活场景的作品展出。

广州西关一直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这一场景在杨荫芳《广州西关》(1935)一作中得到重现,画作仿佛把观众带往1935年的西关小巷,在河涌上泛着小舟寻找往事,欣赏和回味那些已经被历史淡忘的西关风情。

《广州,上班人流》是安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下的广州老场景:1986年,熙熙攘攘上班人流推着单车拥挤在海珠桥上,此情此境应该会唤起了不少80后的童年记忆:遥想当年,我们就是坐在爸妈的单车后架上,晃荡着双腿,懵懂而好奇地开始观察这个世界。安哥在1999年《惠福西路谭氏健身所》一作中同样关注了广州民众的寻常生活,通过瞬间的捕捉,用镜头下记忆了青春的健美,留住了那些不舍的过往。1982年的《外地干部蹲在广州街头琢磨城市的变化》虽然只得几个安静的背影,背景是虚化的车水马龙,动静对比间将广州那种日新月异、让人措手不及的变化无声地凝固在镜头下。

时光荏苒,这座城市的几多沧桑随着不停地拆与建早已散入历史的尘埃,只有老作品依然在讲述光阴的故事,就像“广钢高炉”这一极具时代印记的构筑物早已成为永恒的曾经,留在画作王肇民1959年的《广钢高炉》一作中。

专注于广州城市影像系列作品的拍摄工作,《人民日报》摄影记者许培武用《宽幅城市•昨天广州》、《广东广州——大面积拆除城市的临时建筑》等摄影作品纪录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建设与变迁,镜头下昔日的“村庄”变成“豪宅”,城市的新中轴线延伸到珠江边。而今,这些记录珠江新城变迁的图片陈列在广东美术馆的展厅里,讲述着繁华背后那些不为常人所知道的故事。

陈邵雄的《集体记忆之广东美术馆》(2006)则是采用了一种当代比较先锋的创作方式,邀请了上百名观众,用手指蘸墨在纸上一点一点地按出广东美术馆的形象,画作也因此留下了观众们的体温和故事。

另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荟萃的潮汕风情也在展览中得到展示,如《潮汕柑市》(王兰若、1956年)、《潮汕蜈蚣舞》(卢中见、1998年)等。肖映川的《潮汕农家》(1989),描绘了潮汕地区古典屋宅的场景:大门微启,天井的大瓦缸养着荷花,屋檐下晾着暖色的衣服,整幅画面用色单纯,不同明度的蓝色构成了画面的主色调,传达出异常宁静的感觉,引起观者怀古之思。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带有时代痕迹和观众体温的作品不但是象征性的图像符号,也成为岁月不可磨灭的记忆。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