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北采——关山月北京写生专题展览系列学术讲座之面向生活:关山月与1950年代的“速写运动”12月14日下午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讲,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吴雪杉。
【现场文字实录如下】
【学术主持:丁澜翔】这个展览大家很多人都看过,也有很多朋友都参加过导赏,也听过相关的研究,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大家很少这样深入地去参与一个展览,从他的策展、从他的研究,从跟观众的导赏交流,包括听讲座,所以这个展览也在不断地深入下去,我们也想把这样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固定的陈列展,变成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发生效果的一个展览。所以这一期我们很高兴吴雪杉吴老师来到这里讲座,吴老师是我的师兄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一直非常崇拜跟敬仰和学习的榜样,他对近现代尤其是30—0年代的美术有很深入的研究,也很感谢他为我们这个展览做的工作。现在就请吴雪杉老师为我们做这个讲座,谢谢!
【吴雪杉】很高兴有机会到这里做这样一个讲座,我是以前对关山月没有特别专门地去研究,我做的是近现代。做关山月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今年7月底8月初的时候在北京有一个展览,就是“南风北采”的展览在北京画院做了一个展览,一些作品激发了我的一些想法,所以做了这样的一个研究。
这个展览里面有一个特点,展出的作品有接近30张,其中关山月的作品有22张,有明确在作品当中写明是“速写”的作品大概有11件,基本上在他的作品展了一半,他1954年冬天的时候去北京做了一批作品有一批是写速写,我觉得很有趣,中国画家在作品明确用毛笔创作,并且说明这是“速写”的例子非常少见,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做了一些研究,发现他其实还是有一些一死在里面的。
这11件作品(PPT)展厅都有,他会特别指出比如说在颐和园的速写,比如说是颐和园万寿山河冻速写,都特意标出“速写”。今天我到关山月美术馆又看到了别的作品也是速写,比如1954年12月的时候在苏联展览馆也有一个国画的速写作品在里面。这是颐和园的速写。
我们看一下他以前的作品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我找他以前的作品,其中有一件作品提到了速写,他1941年的时候有一件作品《中山难民》,里面有一个题跋在画的右上角说“民国二十九年二月十日,中山县陷敌,民众逃难来澳,狼狈情形惨不忍睹,此图为当日速写所得。”这是很明确地说“当日速写所得”,这种情况跟我们一般说的他前面北京画的速写不太一样。这种速写有两种,第一个是我看到一个景象快速地用铅笔或者是一些工具把他记录下来这是速写,画速写的目的是为了创作,事后画成一件完整独立的作品,作为创作搜集素材。前面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到,比如《山月速写》,他显然不是为创作搜集素材,他本身直接就是一件独立的作品呈现出来,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差别。这一件1941年的《中山难民》可能应该就是根据当时在现场做的一些铅笔或者是炭笔速写创作成的一个国画。
在1954年以前别的作品有时候会有落款,但是一般只是用“写”或者是其他的形式。比如这里是“写黄河冰桥”,这是一种古代的传统落款方式,但是古代从来没有说“速写”,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他在1954年的时候开始突然显得热爱速写,尤其热爱在作品上直接写上“速写”这两个字,这是在关山月创作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我去找这个原因,当时在1950年代我把他称之为“速写运动”,在1954年的1月份蔡若虹当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他主管美术创作的一些工作,他当时好象也是在文化部的艺术局任副局长的职务,是一个当时的实权人物,他在54年的《美术》第1期的创刊号里面有一篇文章是《开辟美术创作的广阔道路》,里面说“我们必须跑到画室以外的生活中去,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各种生活形象的速写,必须认识到生活形象的速写工作是我们创作的基础。”这里开始提到的“我们”是面对所有美术工作者,必须去进行各种生活形象的速写,必须把速写当做我们创作的基础。这其实是一个观念,我们创作要以速写为基础,我后面还会回到这个观念为什么会形成。
这年的2月份的时候美术家协会有一个创作委员会,里面他很多组比如绘画组、雕塑组等等,绘画组开了一个关于速写问题的讨论会,大概有40多个在北京的重要画家参加了这个讨论会,说会上主要的问题是速写,就是速写的重要性和速写的特点进行讨论,大家认为一个现实主义的画家必须随时随地多画速写,这是一个很明确地把“现实主义”和“多画速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了,这是一个1954年初形成的一个共识。大家都知道建国之后现实主义是我们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的路径或者是方向,但是现实主义如何去实践是一个问题,我们画什么才算是现实主义,这是需要我们去塑造的,在1954年的时候开始把“现实主义”和“速写”作了一个联系。
在1954年1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有一个整幅的篇幅刊登了9幅速写,叫做《农村速写》,作家都是当时比较知名的画家,这9幅作品当时影响非常大,到2月份的时候其中有4幅转载在《美术》杂志上,《美术》杂志基本上是当时唯一的纯美术的刊物,也是官方做的一个刊物,基本上成了一个美术领域的导向性的东西。他有一些速写的引用,人物画有6件,又加了汪志杰的画家是《我老头还要瞧瞧社会主义哪!》还有《合作是比单干强》(PPT),这两件作品现在看起来有一点做作,有一点假,比较像是主题性的创作,但是在1954年的1月份和2月份,他可能就获得了一个比较高的评价,在《美术》1954年的第3期上发表了一八文章,标题是《我们喜爱真实朴素的作品》,就是讲的《人民日报》54年1月24日的画刊刊登的速写9幅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他就是讨论这9幅速写,说我把他当作我们喜爱真实朴素作品的一个楷模。后面说这些速写虽然在技巧上还有不少的缺点,但是我们欢迎他,因为他们真实朴素地描绘了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希望画家经常深入生活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这批作品在当时被不仅是《人民日报》作了看增,《美术》作了转载,专门有文章进行了报道说他们的作品是真实和朴素。
这些作品当然都是中国画家作的,不过好像技巧上还不够成熟或者是老练,所以在《美术》杂志在1954年的2月份开始大量刊登一些外国画家做的速写,这件是英国画家保罗荷加斯,这在当时不是一个著名的画家,但是当时很奇怪他变成了《美术》杂志特别愿意刊登的一个画家的人物,因为他是在英国一个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国家里面,画家特别热爱描绘农民、工作,这些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或者是一些反抗行为的画家,所以这在当时比较被推崇,主要刊登了他一些速写的作品。
还要找一些社会主义阵营的艺术家作品作为楷模,比较著名的是一个波兰画家柯布兹德依,这是他1953年到越南旅行途中画的一些速写,后来这个画家到了中国,这匹在越南的速写当时在《美术》杂志上作了一些刊登,这些作品很明显都是表现越南劳动人民的生活,越南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所以他当时也是作了一个正面的例子或者是一个楷模。
既然有速写,速写的特点他其实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快,快速地画才是速写,比如说我对着一个模特儿画2个小时那肯定不是速写,我画10分钟就是速写。当然还有一些形式上的特征,“快”是它一个基本的特征。在《美术》1954年的第3期开了华君武当时非常著名的一个画家,他写了自编自导了一个短剧来嘲笑“慢写”,名字叫《两耳不闻窗外事——献给一小部分不打算创作的画家同事》,他编了一共有四幕剧,一上来在一个画室里面一个画家正在画着模特儿的眼睛,窗外静悄悄的,有一个勘探的队员问他愿不愿意去表现他们的生活,这个应该是当时50年代比较出名的或者是比较受关注的一个勘察队,主要是去到边远地区勘察矿产。勘察队员问他“画家同志去表现我们的生活吧,我们要去某某地方,你来和我们一起共享这份快乐吧!”画家拒绝了这个邀请,他说“真抱歉我目前在计划一张大油画,我计划还不够正在进修,等我计划完之后再来。”然后有工人找他他依然拒绝了。第三幕说他在画一个模特儿,这是第五年了,他还在画这个模特儿。第四幕的时候画家已经变成一个年老的画家了,模特也已经老了,这时候模特儿问他“画家你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进修的计划呢?你的大油画什么时候开始画呢?”画家说“艺术是无止境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我的画。”这个时候他们两个都变成了老人了。这是对“慢写”的嘲笑,对于一个不接近生活只知道挂念技术画家的一个讽刺。
编辑: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