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最早进入到当时的艺术主流视野里面1954年的7月份,当年的4月份到长江在武汉防汛期间做了一批中国画的速写,这在当时这两件作品在这一组速写作品就当是很为当时的艺术界所瞩目。倪贻德他在展览举办之后写了一篇文章评展览会的作品,里面提到说有水墨和彩墨的作品,其中黎雄才和关山月比较突出,他们很早从事国画写生,在这次展览的作品当中以熟练的线条、描绘了长江大桥工程和武昌造船厂的速写,较为真实的和生动。还有李桦、张仃、陈大羽这么几个,他们是比较出彩的在速写领域当中在国画领域有一些比较突出表现的画家。
当时很多的老画家他们的速写也被翻出来了,当时整体上看画油画画版画的画家他们要深入生活画速写,在国画领域他们重要的是去写生,他们能够从临摹古人的作品能够转向面对现实去写生已经很不容易了。速写其实在写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是写生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我们再去速写,国画家做不到这一点,写生就不错了。当时最出彩的像李可染、罗明他们去谢胜华真山真水,像吕凤子民国时候最著名的一个老画家,据说他在1934年的时候去华山用铅笔画了几十张速写,到50年代的时候被翻出来当时老画家也能够画速写的一个标本印了一个小册子。这是在国画领域里面关山月和黎雄才非常出彩的两个人,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他直接能够用毛笔写生,这个照片存世的很少(PPT),是1961年关山月去东北写生的照片,别的国画家像李可染他们都是用铅笔或者是炭笔画速写,是回到画室之后转而用水墨重新画。但是关山月是直接可以用毛笔现场写生,这个是他很突出的一个优势或者是特点。
他写的对象是什么?他在民国的时候四十年代大量画底层的劳动着,这对底层人民的关注是现实主义很重要的一个对象,他早年的基础就很好。到了建国之后五十年代初他大量地画这种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些景象作品,当然都是欢快的工作中的景象,能够很好地表现新中国的建设和生活,包括这些54年底到长江码头做了一些作品,都是很重要的,是跟当时人们的生产建设有直接的联系。这种东西直接拿出来,不管是国画还是什么画都可以很出彩。
这是50年代做的一批大量的速写,而且他明确地用毛笔写的是“速写”,其实当时比如比他名声更高的傅抱石,傅抱石也去画一些速写回头再画成中国画,但是他自己跟别人说,他不太能够用毛笔直接对着对象直接速写。这是1955年大量的生产画面直接在画面上。这是1956年《北京少年宫》的速写,这是他50年代非常常见的一种创作方式,到了60年代之后少了。
他对速写问题也有一些理论上的讨论,也是1961年《人民日报》发表的《有关中国画基本训练的几个问题》,他说我很赞同蔡若虹同志提出的“四写”,他说可以稍微改一下,应该把“写生、速写和默写”放在一起,把“摹写”单独提出来。
基本上我觉得他在北京这一批速写,也就是这一次关山月美术馆办的“南风北采”的展览作品当中将近一半篇幅的速写作品,应该放到两个语境中两个线索当中来理解。第一是他自己个人的创作背景,他很早期的时候在四十年代就对劳动者的这种关注里面来考察,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1954年提出的一个“速写运动”背景里面来理解,我们看他54年之后更出名的作品,他第一次上《美术》就是刊登了在武昌造船厂的工地速写。第二件是1955年的时候刊登的《新开发的公路》,这件作品实际上是一个创作,也是关山月最出名的作品之一,他实际上是参加第二次全国美展,所以54年参加了一个美术展是全国性的展览,到55年又参加了一个中国美展,靠这件作品,这是一种我们后来说的主题性的创作。确实不是一个写生的东西,是在画室里面做出来的一个作品,但是做得很精彩。
到了59年的时候,和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他后来在新中国领域里面、新中国的艺术体制里面占据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在我看来和这两件作品尤其是《江山如此多娇》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在49年之后最早引起全国性的关注是他的中国画速写,我想这也是他在54年到59年之间大量创作这种中国画速写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做这个东西其实是很受关注的,而被推崇的,很能够代表一种最新的艺术的倾向。到了1959年之后他不太需要这种东西了,他的主题性创作已经成为当时最精彩的、最重要的典范和楷模,他已经成为新中国之后最重要的一个艺术家之一。
我的基本结论,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他可能需要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当中去考察,虽然看起来现在展厅这一批作品好像只是他一个个人的创作,如果把他放到54年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来看的话,可以发现他其实隐藏的一些更宏大的潮流,只有在这个背景里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关山月这一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讲座到这里结束。
编辑: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