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北采”学术讲座——面向生活:关山月与1950年代的“速写运动”
0条评论 2014-12-17 14:27:2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提问】感谢您这次精彩的演讲,通过你的研究我解决我多年的一个疑问。我也是来关山月美术馆无数次,我原来就有这个困惑,但是我一直觉得我是觉得他的功力很好,他的速写能够直接用毛笔,我就觉得是很不简单的,没有在你这个语境下原来还有一个“速写运动”,这个我倒是没有想到过的。看来欣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还是要下工夫去研究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理解。

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想倾角吴教授,现在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他美展出来以后我关注了他每年的金奖都有不同的风格,这个金奖或者是银奖标准到底有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标准出来?我看了一下每次得到的金奖,后面的美术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带有影响力的大家。金奖过两年就没了,有的今年得了,第二届、第三届就没有了。所以有时候我一直想不明白,按道理说艺术他有不断推进的过程,他全国美展评出来金奖有很多就会拿着这个金奖作为标准去模仿或者是自己去推敲他的艺术风格,但是过两年这个风格又变了,所以我一直有这个困惑。

【吴雪杉】全国美展主要是在八几年的时候真的是全国最重要的展览,是全国所有美术家都会关心的一个展示,如果能够拿到金奖的话那肯定就是巨大的一个荣耀。他也是一个美术家能够抛头露脸的一个最大的舞台,八十年代以前只要每一届全国美展有创作艺术家都会提交作品,但是之后几届环境改变了,有一个更大的舞台就是国际舞台,更牛的到纽约或者是巴黎,他哪怕自费在小画廊做了一个展览他可以吹“我在巴黎做了一个展览”,听起来比全国美展更牛,他的舞台更宽广了。国内的展览越来越多,他不是只有一次抛头露脸的机会,他有很多的舞台,他觉得我去秀一把就行了不一定每年都要秀。

第二,其实很多的好画家在全国美展不送作品或者是送了一两次就算了,就像刘小东非常有名,但是几乎没有在全国美展上送作品,我们可以去揣测为什么不送,比如说他名声巨大,他可能比近二十年拿的任何一个全国美展的金奖画家都要有名和有钱,但是他参加全国美展可以想像可能拿不到奖,因为太不主旋律了,所以可以想象他干嘛要参加呢?可以不参加。或者是一个画家他拿了一个金奖在这个舞台上已经秀过一把了,他不一定再来秀了,反正他也再拿不到金奖了,他可以到别处再秀。

我觉得机遇变了,这个展览的重要性在实质上他是在下降。他当然是对于一个青年艺术家或者是一个刚出道的艺术家是一个非常大的舞台,他意味着体制内的巨大成功,但是可能对于一个中年中老年或者是有一定声望的艺术家他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再一个就是艺术追求的问题,比如当代艺术,全国美展现在设立了一个实验艺术做了一个展区,但是总体来说他对当代艺术包容度可能没有那么高,可能好多的艺术家觉得我反正会被拒绝也就无所谓了。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因为我还没有引入到体制内,我还没有进入到美协内部,搞不清楚他们具体运作的情况,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提问】我感觉当时他们这批画家是不是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然后要跟工农兵结合这一块,可能关老考虑速写一个是劳动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另外一个是以运动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来参与,不知道这种提法是不是正确?他当时号召现实主义这一块,跟劳动人民结合这一块,我觉得这一年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后来怎么去看待或者是怎么去评价他,以及对我们目前美术界的影响会不会造成什么样的一些状况?

【吴雪杉】第一个问题,您说是画工农兵是“被迫”,我这么理解有些人是被迫,比如说吴冠中,吴冠中他特别反感画工农兵但是不画就不行,他喜欢的是风景。我们可以想象他如果画的画显然是被迫。但是具体到关山月,我们看他的材料他好像是特别爱新中国,他特别愿意描绘这种新的建设和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一直有这种热情,他是比较快地融入这个洪流当中去了。从他留下来的材料来看,还是比较心甘情愿的。这是一个主观上他应该不算被迫。

艺术家他如果心甘情愿的话他可能会在这个时代处得比较愉快,也能够更好地出一些作品,如果他被迫的话我不确定能不能出好作品,但是可能概率上或者是数量上小一点,吴冠中那个年代可能出的作品相对少,倪贻德建国之后的好作品也少,这可能会影响到他的情绪也会影响到他出产作品的质量,可能有这种影响。关山月一直是高产,大量的创作出非常优秀的作品在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以后他继续画。

但是你仔细看,我觉得他最好的作品反而是80年代以前的,能够和当时主流的一些东西能够特别地契合,甚至是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作品。之后也很好,比如说大幅的梅花也很精彩,但是好像这种时代感反而不那么突出,因为和80年代往后那些更新的社会现实的生活,可能在另一些更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了。反过来看关老他可能就回到船从去了,走上了另一条路。

第二个问题怎么看54年,我觉得这个还需要去梳理,我像我这样的人是做美术史的,做美术史的人去研究,其实我们不太会一年一年地梳理,比如51年怎么样、52年怎么样……一般不这样,我来看54年的话,53年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54年对我比较重要的是《美术》创刊了,以前搞不清楚美术家们到底在想什么,或者是潮流怎么回事,54年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美术》创刊之后我一下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了。54年还有一个变化,美术家协会开始积极地介入到当时的美术创作中去了,开始做一些引导工作,他大量地组织展览、组织活动、做一些推介工作,他开始行使国家官方美术机构的职能。你要说54年创造出什么特别了不起作品,我一下倒还想不起来,但是确实关山月那一件作品是54年做的《新开发的公路》(PPT)这件作品是很精彩的一件作品。

您说的是我们怎么看这一年,这一年怎么着了,我想这一年最核心的是在美术上这一年出了什么了不起的作品,这是一个硬指标,别的都还是相对次要和边缘。我现在猛一下想不起来54年还有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作品,你有印象吗?(笑)反正就是50年代初期一个很大的特点,开始被体制化了,就是5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比如说关山月他以前也画山水,但是在50年代开始非常积极地按照一种新的方向开始去尝试创作新的作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比如说关山月这件作品《新开发的公路》是54年做的。石鲁的《古长城外》也是54年画的,55年展出,这一批作品都是建国初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作品。这一批作品后来很快被更新的更符合潮流的作品替代了,当时有一个方向,朝着那个方向运动54年一定比53年走得更接近,55年比54年更好,至少建国头几年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在里面,到58年反右之后变成一条路了,以前有很多条路。

编辑:罗远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