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艺发展座谈会举办 探讨石湾陶艺如何变回艺术品
0条评论 2013-02-21 11:07:21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王亚亮

“为什么在很多人心目中,石湾陶艺从艺术品变成了工艺品,而宜兴的紫砂壶却从工艺品变成了艺术品?”在昨日的佛山陶艺发展座谈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们心中的疑问,引人深思。

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的石湾陶艺去年产值不过2.8亿元。石湾陶艺如何宣传推广,发扬光大,这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昨日的碰撞中,很多思维的闪光点让市长刘悦伦直呼“受启发”。

拟选址建陶艺博物馆

在赶来参加座谈会之前,禅城区长刘东豪刚刚与市委常委、禅城区委书记区邦敏商量了陶艺博物馆建设选址的问题。在城市升级过程中,如何加强对陶艺等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这是市政府与禅城区目前都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佛山不缺乏像宜兴紫砂壶一样的工艺大师。然而,佛山陶艺却并未像宜兴紫砂壶一样受到追捧。参加座谈会的陶艺界和文化产业界人士分析认为,佛山陶艺目前最缺一个“庙”。佛山创意产业园董事长邱代伦说:“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这几年无论是陶艺节,还是其他的陶艺推广活动,最后都免不了风吹云散。”

相关部门昨日提供的一份《近年佛山陶艺活动一览》也表明,佛山并不缺少对陶艺的宣传推广活动,1999年至今,国内外举办的各类推广活动竟达数十场之多。但石湾陶艺依然不温不火。

“各类活动太多太杂,有的档次不高,确实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佛山市文广新局局长徐东涛也认为,应该将佛山的陶文化、陶文化产业、陶文化片区的发展作统筹的考虑,将石湾片区打造为佛山陶文化的“庙”。

石湾陶艺需“造神”树标杆

有了“庙”,还需要有“神”。潘柏林认为,宜兴的紫砂壶身价飙升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有形之手在背后的推动,而弘扬石湾陶艺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恢复尊师重道的传统,打响刘传等老一辈大师的名牌,树立石湾陶艺的市场标杆。

“我1985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当时教授还向我问起刘传的情况。”谈起这位石湾陶艺的前辈大师,潘柏林充满敬意。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推广,当年很多其他产区名气与成就远不如刘传的陶艺家的作品,其作品身价已远在刘传之上。

精于技艺短于理论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要将大师推向“神坛”,还离不开理论体系的支撑。座谈会上大师们直言,石湾陶艺在宣传推广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陶艺家“能做不能写”,理论研究跟不上陶艺大师创新的脚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对此深有同感,他曾应邀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讲授了四个月的陶艺课,他发现国外已经有英文专著对石湾陶艺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国内相关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以前石湾陶艺的相关理论研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格局太小,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对接好,没有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去传播,即使捧得再高,也很难火得起来。”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魏华指出。

禅城区区长刘东豪也意识到,理论研究的缺乏是石湾陶艺向海内外更广阔的市场进行推广的一大制约。当刘悦伦谈到今后要组织开展这方面工作的时候,刘东豪当场表示,“禅城区愿意给一定经费予以支持。”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