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为艺术品鉴定评估“负责”?
0条评论 2013-02-26 13:26:4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白白

艺术品鉴定乱象背后的“始作俑者”

艺术品鉴定乱象背后的“始作俑者”

【导言】近期,伦敦苏富比因为一件疑似16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被告上法庭。据悉,苏富比在2006年时鉴定一幅为赝品的作品在今年居然被鉴定为真品,当年的成交价和今年的估价相差995.8万英镑。

类似事情在国内也经常发生,只是很少有人会状告到法庭。暂且先不追究拍卖行是否鉴定失误,也暂且不讨论拍卖行是否要为鉴定失误“埋单”,这些都是市场上存在多年的问题,但是其实终归都是鉴定问题,回顾国内近年艺术品市场发展路程,收藏爱好者与日俱增,艺术品市场份额渐入世界前茅,但发展的同时,艺术品鉴定的难题也愈加清晰,在众多争议的背后,市场是否真的需要通过“第三方”设置一个公认的鉴定机制或者成立一个“公道部门”?

文物艺术品特殊性 鉴定估价是难题

文物艺术品作为生活中的非必需品,自身价值也可以无穷大,但如果将其当做一件“交易品”来看待的话,其价值却很难判断,从艺术品的角度而言,作品的审美是反映其价值的重要标准,但由于人们审美的差异化,导致连专家都很难给这些艺术品一个真正客观和公认的判断,既然专家都不能百分之百判断,刚入收藏界的收藏爱好者们就更难以准确判断了。另外,一件艺术品单纯的审美只是评判一件艺术品价值高低的标准之一,它的历史价值或者可能在历史上获得的价值也是决定一件作品价格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往往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作品的创作人、创作年代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等等。

诸如此类的各种评判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方式,每一条都既能给一件艺术品加分,也同时可以给一件艺术品减分,所以,造成了每件艺术品的价值都不一样并且可能相差甚远。价值决定价格,如此说来,艺术品的价格也大相径庭。所以,谁来给艺术品定价,是否需要相关部门协助监管等就成了棘手的问题。

业内专家宋洪昌表示:“我国法律目前关于文物方面的规定非常少,除文物保护法之外,就是《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对鉴定工作中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只是在文物局系统内部适用。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鉴定的管理也只是抓到藏品的鉴定、涉案文物的司法鉴定和出境鉴定这个层面,民间文物鉴定工作确实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

拍卖行可鉴定 但不“保真”

目前国内的鉴定评估渠道很多但较复杂,常见的渠道有:司法鉴定、民间鉴定机构、拍卖行、典当行和专家鉴定。对于艺术品交易的便捷度而言,对于待交易的作品,通常会选择拍卖行的免费为送拍者鉴定,但是,目前的法律条文并未做出对拍品保真的规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拍卖公司的免责条款在在国际上也是一种惯例,反倒有人质疑美国一些州的法律中要求拍卖行对拍品进行保真行为,认为艺术品拍卖保真是不现实的,如果说这是一场“保真”拍卖,甚至认为可能是一种“欺诈”。

至于为什么拍卖行不能进行“保真拍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刘尚勇认为“中国拍卖市场这么多年拍卖交易量的不断攀升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国内目前的拍卖交易制度与交易形式是良好的。现在有人质疑拍卖最大的弊端就是不保真,但恰恰是因为不保真,艺术品市场才得以发展。拍卖行的人力有限,懂得鉴定的更加有限,每次拍卖会都要推出千件以上拍品,假设3-4个月举办一场拍卖,拍卖行的工作人员从征集到拍卖,时间非常紧,根本没有时间把每件拍品都进行完全的鉴定。换个说法,如果拍卖行必须把每件东西鉴定清楚后再拍卖,根本不可能一场拍卖会就拍出几百、几千件艺术品。”北京匡时副总经理谢晓东也认为:“鉴定是一门经验科学,带有主观性,大师也经常会看走眼,所以如果要拍卖公司保真,首先它做不到;其次,即使拍卖公司无须保真,它是否就能任意而为呢?当然不是。如果老是拍假,谁还来你这里做生意。对于任何一家希望长远发展的公司来说,都会珍惜自己的声誉,严格审核拍品,如果出现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另外,刘尚勇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拍卖行都尽可能遵守《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他认为,目前市场上问题出现最多的是较小的拍卖行。艺术品市场渐渐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拍卖公司在国内拔地而起,但是绝大多数小拍卖行是“双非”企业,即非中拍协会员企业、非《自律公约》成员企业。一旦这些拍卖公司的自律性降低,市场就很容易出现乱象。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