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
青年艺术家或许并不代表直接利益,就像待出炉的香饽饽,只代表资源和态度。
也正因为如此,过去为年轻艺术家搭台的并不多。2006年,今日美术馆启动了“大学生提名展”项目,并难得地将这个活动持续举办了多年。于2010年启动的“关注未来艺术英才”项目在持续两年之后被暂时搁置,本该在2012年11月启动的新一轮征集活动延迟,至于何时启动尚未可知。2011年,“青年艺术100”、“宝马艺术发现展”和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 (CYAP)相继启动,一年之内,“青年艺术100”几乎巡展到全国各地。2012年,中央美院美术馆发起“首届CAFAM未来展”,这是中国第一个由高等学府打造的公开性青年艺术项目。
上述这些活动,分别包含了美术馆的非盈利性、商业品牌的扶植、民间机构的自负盈亏和专业美术院校的学术性。这毫无疑问体现了一个趋势——各界明显开始加大对当代艺术和青年艺术家的关注,这种趋势在未来会愈加强烈。各机构根据自己的标准甄选他们眼中极具创作潜力的新一代艺术人才,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提供资金支持、搭建交流平台、开拓市场机会。
2012年8月6日,批评家、策展人吴鸿在微博发布文章《被透支的“未来”》,目标直指近一两年来各种以“青年”、“未来”为标榜的展览活动,反对过分的商业炒作,提出在“金融化”和“主流化”的导向下,它们正在透支中国艺术的未来。此事拉开了一场有关青年与艺术、商业与学术、生存与梦想的争论。虽然也有一部分人支持吴鸿的观点,但反对的声音仍然占多数。批评家鲍栋称博览会模式不可能推出优秀的艺术家,这些活动的意义是号召人们早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使收藏或投资更多维一些。陆蓉之认为商业和学术不是绝对的对立,商业成功未必是没有学术性,有学术性未必没有商业价值。也有观点表示资本是真正艺术家的试金石,伟大的艺术家不会随波逐流。
随着当代艺术逐渐深入人心,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投资未来是比较保险的方式。虽然这些项目使得艺术家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但各项目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讲,机会总是多多益善。真正的挑战来自于艺术家本身,这些项目的关注点和倾向性并不完全一致,是否认同该项目的评选标准、操作流程、规章制度、利益分配方式和发展前景,都是他们在作出决定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他们值得信任和可以依托的人,给出的建议也未必适合他们自己。随之而来的是,当人们对当代艺术的需求加大,青年艺术家也面临创作困境——是多产以求更多机会,还是沉下心来潜心创作?这也是导致参展作品水平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主办方还是艺术家,必定都会明白,比展览更重要的是作品,比当下更重要的是未来,而未来是否被透支,考验的仍然是艺术家自己的判断和坚守能力。
国际化
2012年适逢中国国内首场拍卖二十周年,20年前的中国艺术品拍卖面对的是如何起步的难题,今天,这个交易总额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的市场,用拍卖国际化这项举措决定走向纵深发展。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海外文物开始回流之后,中国拍卖行走上了海外征集的道路,许多拍卖公司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办事处和代理机构,征集版图已经覆盖了港澳台、东南亚、日本、北美以及欧洲等地区。2012年,保利、匡时、嘉德等各大拍卖行撒网海外,在全球范围征集珍品。2月初,保利赴美洲、亚洲、欧洲、大洋洲1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公开征集,此次海外征集是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仅征集费用就有2千万。
2012年10月,中国嘉德正式进军香港市场,巧合的是,拍卖时间和苏富比的拍卖重合。香港首拍,嘉德推出了书画和家具两个专场,拍品全部来自海外,总成交额4.55亿港币,拍卖现场吸引了众多藏家,许多大陆买家来到香港为嘉德捧场。过了一个多月,保利香港首场拍卖以5.2亿港元收锤,共有“中国现当代艺术”、“中国书画”、“中国古董珍玩”及“珠宝”4个专场,总成交率达82%。相同的是,嘉德和保利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虽不乏精品,但规模比起内地来说小得多,毕竟这只是打头炮。嘉德创始人陈东升表示:“嘉德进入香港这个新的市场,不着急,一点点做,重要的是嘉德的风格和品牌的推广。第一场推出书画和家具,今后每年春、秋两场拍卖会,有可能会加入珠宝、红酒拍卖,慢慢平衡,采取小步慢走的策略。”
香港试水,意义远不止成交额那么简单,此举对拍卖公司来说是一举多得。首先,进入香港意味着正式进入国际市场,和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大拍卖行同场竞技,可以很好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操作模式,锻炼和储备国际型拍卖人才。其次,此次拍卖也为中国拍卖公司树立了良好形象,吸引更多国外藏家,也为今后更多的中国拍卖行进军国际打下基础。最后,香港作为贸易自由港,比起大陆的高额关税和繁琐的手续,自然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正当大陆的拍卖市场进军海外,国际拍卖行业却开始瞄准中国市场。2012年9月苏富比集团与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联合组建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尝试保税拍卖,新公司落户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即北京歌华“文化保税区”。但是,苏富比的发展之路会走的比较缓慢,因为按照《中国拍卖法》规定,目前苏富比(北京)公司3年之内不能做文物拍卖,“保税拍卖”还只是停留在观望阶段。
2012年10月,北京大山子文化保税中心在798落户,境外文物或艺术品通过保税中心进入中国展示将简化手续并降低成本,保税区内生产加工的文化创意产品出口成本也将随之降低。近年来,中国整个经济环境都呈现出更加开发的姿态,在国际化大势下,中国拍卖市场也会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对那些拍卖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画廊协会
画廊协会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国外老牌的有例如ADDA(美国艺术经纪人协会)、FEAGA(欧洲画廊协会)、BVDG(德国当代画廊协会),还有华人团体的宝岛台湾画廊协会(TAGA),本质上它们都是加强画廊之间联系,维护画廊行业共同利益,促进资源互通有无,抵制不公平市场现象的非盈利组织。2012年北京的画廊界的大事,就是北京市画廊协会的全面亮相。
其实北京画廊协会的第一次会员大会在2011年9月就开幕,除了画廊协会的会长和理事,还得到北京市多位领导的支持。画廊协会的揭牌仪式其实是在2011年的艺术北京当代艺博会上举办的。2012年,画廊协会创始以来最大活动——北京画廊周开幕,在北京各大艺术区同时展开近七十场展览,和相关的画廊生态论坛、画廊故事讲堂、画廊主联谊活动、外围展,以及艺术公益活动和文艺演出,热闹程度近乎北京秋季的艺术嘉年华。还与华谊兄弟儿童公益基金项目合作,为贫困地区儿童及打工子弟的艺术公益项目募集了近十万元善款。
国内画廊行业的生意并不好做,艺术市场萧条时自不用说,艺术市场红火了,拍卖行业立即挤占先头位置,有资源的艺术家自己能带领藏家,私下交易和二级市场交易占据大半的市场份额。更不用说国际大牌画廊也都盯着中国当红艺术家的代理和销售,国内画廊夹缝里生存可谓不易。能成立真正团结和规范行业并相互扶植的画廊组织是抱团协作的良好开端。也许由于刚刚组建,我们看到的的章程中,画廊理事成员的入门标准仅仅是最基础的行业标准,甚至还有些小圈子化的趋向,难以起到规范约束行业的作用。而创世开端的北京画廊协会工作大多都用在对外的宣传推广和政府支持的争取上,至于能否给画廊,尤其普通的理事们带来切实的好处,才是评判画廊协会这一现象未来发展的依据。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