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艺术界十大年度关键词
0条评论 2013-02-27 11:21:42 来源:艺术财经 

法规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特色的前进经验,艺术市场也如此。比如中国各大拍卖公司各项规章制度都已经成熟后,1997年《拍卖法》姗姗出台,法律上才肯定了艺术品交易的这种形式。比如艺术市场发展了20年的今天,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无数的“天价”、诞生了无数的富豪后,国家开始了猛烈的“查税”行动。

多年以来法定艺术品征税额度高达23%,无论是一级市场的画廊、古董店,艺术博览会还是二级市场的拍卖行,还有艺术家、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合理避税、逃税这些现象一直都存在,大家也心照不宣对“关税”这个灰色地带避而不谈。2012年初时,国务院公布了《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包括,“自2012年起,将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各种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降税往往是与严查联系在一起的。

4月,IFAS艺术运输公司的高层被海关方面控制而开始的,随后又传出有五六个艺术品经纪人和藏家在境外购买的高价艺术品被海关查扣调查的消息,整个海外入境的艺术品拍卖链条中的上、中、下游都将被牵连,或许将面临巨额的补税和处罚。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并不景气,艺术在社会中的传播也刚刚开始起色,这个时候来查以前的税,市场交易必然会向其他低税率的地方转移,秋拍市场尤其是油画当代艺术市场大幅萎缩就是一个明证。

同“查税门”一样,11月国家版权局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对于美术作品引入“追续权”已基本敲定,即艺术作品通过拍卖转让作者享有收益的权利。而这项单纯针对拍卖领域艺术品交易的“追续权”法案的推行,也引发了拍卖界很多异议之声。在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的中国,追续权真的能扎根吗?市场交易的是物权,不是著作权,对版权的保护会不会伤害物主的热情?会不会让拍卖公司交易中受到损失?问题远不止只这些。

对拍卖行业而言,行业规范措施也开始日趋严格,2012年5月1日,中拍协实施的《拍卖企业的等级评估和等级划分》,开始从规范性、诚信度、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状况以及社会贡献几个方面对拍卖企业分级。7月2日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工作的意见》,对假拍、拍假的问题作了一些指导意见。通过这些细则深入到艺术品拍卖市场,政策制定者希望拍卖市场的不规范行为会逐步减少,一直为人诟病的虚假成交也会有望趋于真实。

2012年中国的艺术品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阵痛和调整,这种痛来自于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也来自国内法规和行政观念对这个市场的影响。希望多年以后回望2012年由法律给市场带来的这些震荡,我们可以说一句法规是前行的推手而不是阻力。

博物馆苏醒

许多国家都把博物馆比喻为“人类的良心”,博物馆保存着集体的记忆,能用文化的关照引导人学着包容、学着自省。艺术品是博物馆的立馆基础,而深锁在库房里,他们只是一堆死物。2012年是我国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第四年,四年一个轮回,这一年我们惊喜的发现博物馆“苏醒了”。

人是博物馆的核心和目的,有品质的展览就是连接人与展品的桥梁。国家博物馆在2012百年纪念活动期间,举办了一场“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 毗邻天安门广场,每天来欣赏文艺复兴名作的观众数以万计。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期间“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展 ”、“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

这样高水平的展览让很多艺术爱好者专门跑到上海去一览“鬼谷子下山罐”的真容,而展厅中也不少学生在老师的讲解指导下揣摩唐人笔意、宋人风情。适逢周末,展厅被前来参观的观众几乎塞的满满当当。中华世纪坛“英国美术300年展”,中国美术馆“从马列维奇到康定斯基——欧洲构成主义”也是这一年引进的重要展览。如何充分彰显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是个难题,博物馆不可能知道艺术品对具体一个人的影响在哪里。但是只要向公众打开知识的大门,就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这几个引进的大展中,我们见证了人类文化瑰宝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大众对艺术的渴望。

2012年在博物馆建设中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上海世博会原中国馆与城市未来馆分别华丽转身为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前者展示近现代艺术,后者展示当代艺术,两座建筑隔黄浦江相望,勾勒出一个新的博物馆群也填补了博物馆体系的空白。尽管试展之初人们发现两座改造好的建筑从展览空间和展线设计上都有着些许的缺陷,毕竟它们不是以博物馆标准设计的,但是在大幅扩容的空间里,可以有机会让更多深闺未识的精品“重见天日”。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保护神,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精神重镇。一年以前故宫博物馆身陷“三重门”后,开始严厉的整改。在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博物馆“跑马圈地”的现实下,在中国9成以上民营博物馆、美术馆无米下锅的窘境中,如何盘活博物馆,经营博物馆还是需要思考的。当人们想需找自我认同归属感的时候,想要追溯完整的历史和遗产时,我们也希望博物馆可以“挖空心思”为自己的人民讲述自己遗产的故事。

艺术品金融

2011年年底有一场论坛,主题是艺术品进入了“资本时代”。近年来,由于股市震荡,楼市受控,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艺术品金融产品作为另类投资工具的确受到中国投资者的青睐。经历了热闹的2011年,伴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低迷,2012年艺术品金融似乎也沉默起来。

不过这个市场貌似平静,实则波涛汹涌, 2012年中,新兴艺术品投资客王耀辉——北京朝阳区蓝色港湾商圈的打造者, 2010年4.36亿黄庭坚《砥柱铭》的买家,连带农业银行副行长杨琨被协助调查也使艺术品信托的风险暴露在阳光下。王耀辉以《砥柱铭》作为抵押,同农业银行、吉林信托公司发了一款信托产品,融资4.5亿,也是艺术品信托中最大的一单。据了解融来的资金,大部分可能用于房产投资,这样的资本挪用无疑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信托公司发行联合艺术机构发行艺术投资产品时只能更加谨慎。

有统计全年艺术品信托基金增发量增加,近十只基金安全退出。艺术品基金和其它艺术投资工具的市值在2012年超过了57.7亿元。2012年艺术品基金中又出现了以犀角象牙、茶叶、寿山石、红木、玉器、海鸥手表、高仿瓷器为投资标的产品,基金发行机构期待着用更多元化的产品分散投资风险。而流动性差、缺乏管理、法律法规缺失、暗箱操作严重、数据失实,退出机制单一这些老问题依旧是艺术品基金的旧伤,单纯的低吸高抛赚取差价,会让艺术品基金走多远?

2012年6月30日,依据国务院上一年下发的《清理整顿各类地方交易场所的决定》,这是文交所整顿整顿完毕的日子,一度多达60多家的“类金融化”艺术品投资的文交所中,只有天津文交所依旧在“苦熬”。2012年12月31日收盘时,天津文交所进行份额交易的《黄河咆哮》收盘价位1.56元,比最高点18.70元下跌了92%;《燕塞秋》收盘价为1.43元,比最高价17.07元下跌了92%。这两幅在中国艺术品份额交易拥有相当知名度的作品的可怜的价格也折射出风光一时的文交所的近况。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天津文交所发行获利者已经成功出逃,而被套的特别是十几元钱买入的投资者损失巨大。

世界银行预测2013年中国经济将经历十二年来最弱的增长,而经济放缓也预示着艺术品交易的走低。文交所目前已经发行的17亿元的投资产品,经历了一年的洗牌,稳健的资金退出和转型才能保证投资者的资金不至于有去无回。2013年据统计有30家备受瞩目的艺术品信托迎来兑付期,国内艺术品基金80%从拍卖行出货,2012年萎靡不振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不禁让人担忧他们艰险的的退出之路。早几年高价入仓的艺术品会不会无人接手?

私人美术馆

2012年以后,刘益谦和王薇的美术馆将成为私人美术馆的新标杆,私人藏品的公共化大抵也会成为颇具规模的收藏家的野心。

建立美术馆是王薇10年前的愿望,但因夫妇两人当时未达成一致,美术馆的建设没有马上付诸实施。虽然两人关注的艺术品属于不同范畴,刘益谦更偏爱古代,王薇更钟情于近现代、红色时期和当代,但刘益谦日渐意识到王薇对于建立美术馆的坚持是正确的。他们从2009年底开始着手准备斥资2亿元的龙美术馆,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能容纳3,000-4,000件私人收藏,该馆已于2012年12月18日竣工启用。2012年7月,他们的第二家美术馆——龙当代美术馆与上海徐汇区政府签约,侧重于当代艺术的展示和展览,展示面积将接近16,000平方米,计划2013年年底开馆。

除了龙当代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也属于上海浦江“西岸文化走廊”的项目,而郑好在浦东建立的昊美术馆也将在2013年竣工,与这两家美术馆遥相呼应。余德耀于2011年在他的故乡雅加达创立了一家私人博物馆——余德耀美术馆(Yuz Art Museum),并宣称计划在全亚洲建立同类博物馆网络,上海正是他展开计划的第一站。昊美术馆是万和酒店投资集团董事长郑好的文化标签,郑好对此已规划了三年,将兼顾收藏、展览和年轻艺术家的推广项目。同样具有美术馆梦的“艺术长沙”发起人谭国斌希望“西岸文化走廊”项目的启动能引起其他地方政府的关注,为私人美术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谭国斌在市中心已拥有1,800平米的博物馆,但并不足以满足他对国际化美术馆的需求。几年前,谭国斌在市郊购买了20亩地,原打算用于建设新的美术馆。2011年,他的新馆扩建问题得到政府重视,政府欲将市中心废弃的巨大工业厂房特批给谭国斌,但由于厂房地处核心位置,吸引了众多企业的激烈竞争,迫于各种压力,政府延缓了特批的决定,但双方对此事仍然保持着乐观态度。

中国正在掀起第二股建立私人美术馆的浪潮,这些收藏家作为美术馆的先头兵,会引领这一批美术馆的质量大大超越以往。美术馆既有的收藏、保存、展示和研究功能将会被提上日程并重新定义。私人美术馆的运营依赖于基金会、土地政策和文化发展政策,这些情况与西方相比都不容乐观,幸运的是,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政策有松动的前兆,“西岸文化走廊”就是非常好的案例。尽管未必像公共美术馆那样对全民免费开放,私人美术馆在当地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毋庸置疑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公益活动将影响市民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质量。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