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与威尼斯双年展 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0条评论 2013-03-05 12:55:28 来源:爱丽 

建立中国馆的意义

中国建立“威尼斯双年展中国 馆”的意义,不仅体现了中国参与国际艺术舞台的积极姿态,而且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与以往中国艺术家通过国际策展人选入威尼斯不同,中国馆以 中国文化具体现实为出发点,积极推出本土当代艺术家,建立与国际艺术对话和交流,改变以往完全“被”选择的状况。

中国馆中当代艺术甄选标准

中国馆展览不是要炫耀国威,也不是展示西方人已非常熟悉的传统国粹,而是要展现当代艺术的面貌。在彭锋看来,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性与前瞻性,故而他回避了艺术家们已经成熟风格的作品,所有参展作品都是艺术家根据实际场地限时创作出来的新作。

威尼斯双年展重要性

威尼斯双年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有机会、有条件“正面”走向国际 舞台。作为威尼斯双年展的年轻成员,中国馆力主推出中青年一代的中国艺术家,这为威尼斯双年展带去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馆虽然在国家馆队伍中是后来者,但要成为21世纪威尼斯双年展在观念与形态上的探索者。

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文化项目,它的影响力和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各方的争议和批评都可以接受,但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压力,都一定要坚持参加双年展,不能间断,而且要确定一个合适、公开、可持续的机制,从策展人的选拔到最后的布展、开幕,都要争求越办越好。

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失望

威尼斯双年展又到了中国馆备战的时刻了。这么多年来威尼斯双年展的诉求,突显了中国艺术界典型性的“局外人”定律,只要跟自己没关系,一切都不去推动和漠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舞台就像中国成名艺术家的“干爹”平台,每两年总能让艺术界肾上腺素异常分泌一次,得上位者得天下,因此成了一种隐性的利益输送机制,某种合谋与妥协就成了双年展的内核。中国艺术界的神经最受不了的就是爱恨交加的“威尼斯双年展”。最早热闹的不是文化部和今年其正选代言人年轻派策展人王春辰,而是宏大派策展人王林似乎难以激动的情怀给各位参展艺术家发出的短信和新浪微博,大意是100多位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平行展通过了,是一桩可喜可贺的事情——我想起码暴露了这一代策展人老套的野蛮之心,组团去代表 中国做艺术“剩斗士”,这样的心态实在有必要分化一下。春节期间闲来无事在看新版的《笑傲江湖》,这些策展人都像极了为了得到那半部《葵花宝典》而老谋深算的“岳不群”。我认为,这么多年来艺术界流行的“围栏”现象依然没有改变,“围栏”现象指的是每个策展人都在其目测的利益范围内做标准策展动作,并没有一个5年或者更远的目光,也无法真正牺牲个人的利益,去推动艺术界价值丧失之后的建设。

艺术界仍然是惯性的力量在行为,而不是革新的思维在形成艺术界真正的“协同效应”。策展人和各个方面形成不了真正合作的精神,我想要达到有价值输出意义的“威尼斯”的共识化的艺术界,为期还尚早。我甚至认为,威尼斯双年展需要一个“中国共识”,尤其关系到中国艺术的“民生”问题,艺术界需要一个真正承载价值的平台让大家可以值得信赖,存在更多讨论的空间与不同的艺术实践维度。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成了国家文化对外形象的既定诉求渠道,但是在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力仍然微乎其微,中国当代艺术也失去了向社会更多层面推广的最佳渠道之一。我想艺术界是需要严肃考虑这些问题。如果两年一次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能够形成某种“共识”,形成一种新的价值态度和风气,也不至于艺术界现在如此散架,无法让社会更强烈的感受到来自艺术界的锐气和正如今年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词——“变位”。“威尼斯双年展”如果呈现的艺术和中国有关,那么艺术界就需要为此做更透明化的努力。正如,2013年亚布力论坛上,马云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我觉得亚布力不比达沃斯差,亚布力更有亚布力的味道,达沃斯讲的问题太远、太大,几乎就是跟你没什么靠边儿,在这儿我们讲的所有的问题都跟我们有点关系”。

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期待

如果威尼斯双年展要和中国有关系,当然需要做出中国的味道,而不是成为少数利益的代表,而是成为艺术界塑造价值形态的风向标,但是现在却成了中国当代艺术自身解构之地。首先还要祝贺入选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但是问题得关键还是在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需要真正的“变位”,针对性的“变位”,从而从更长远的利益上看到“共识”。同理,国内邱志杰在台前许江在后的影子型团队上海双年展之所以成为诟病,原因在于被批评几乎成了“国美双年展”,典型代表了官方、学院资源、江湖利益的怪胎式三位一体结合,反而失去了“求变”的能量,也失去了重要的“共识”平台。至此,中国艺术界不断的丢失“共识”平台,那么其价值构建也就无从谈起,更多人的努力也被这种万恶的艺术环境所稀释,而在更可能的条件下,艺术群体失去了更多艺术实践性的参考坐标。

威尼斯双年展对中国艺术界而言就是江湖利益制高点,最典型的是前年彭锋策展的那一届,连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都披着国画新媒体化的狼皮匆忙上阵,我想只有中国混交的文化态度才能如此随意、随性,而忽略了必要性的公平、公正。在往前推一届也就是艺术家卢昊策划的一届简直变成了中国顶级艺术富豪承包团的游戏。这两届威尼斯双年展并没有形成一种中国艺术实践价值观导向,更没有形成深度学术构建讨论场,反而滑向了某种妥协,成为了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浮云”本身——这种国家的艺术行为,并没能明显的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声音和态度,这也是莫名其妙之处。也就是五年之后,当我们又看到“威尼斯”字样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中国艺术前沿的试验地,而成了只要没有参与就是“局外人”的定律。也就是艺术界无法从这个平台上真正分享到有益的信息,从而也让中国艺术界整体的价值建设一直处于漂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已经不是一个该不该把油库拆了问题,而是需要推翻的是一种利益之争的陷阱,而更应该成为中国艺术价值转型的“共识”平台,分享艺术的态度、新的艺术导向以及更重要的改变风气。

还是希望,每两年一度的双年展能够成为传递中国艺术前沿实验的信息窗口,而不是成为一个愚昧的商业套环游戏。我想讨论的不是威尼斯今年会流行中国风,而是我们此行去做什么?我希望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新晋策展人王春辰以及那些入选的艺术家有新的态度,别做得太大,把自信、气质、风格、态度释放出来,别太迎合,别太牵强,别做空,别做大,别成为景观,摆脱了诸位!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好吗?去之前和回来之后多讨论,别成为威尼斯双年展习惯性的“僵尸”,艺术家参加了这么大的一个展览,但是后续的信息几乎没有,这个真的很恐怖啊!是不是一种严重性的资源浪费,我不知道艺术界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对了,老油库在不在不是问题的重点,我反倒觉得,油库才能爆炸出问题出来。在展览没开始之前,还是应该先期待,印象中温和而勤奋的策展人王春辰和他所选择的艺术家们带来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主题“变位”,所能引发艺术界真正的“变位”共识以及相应艺术链上的各种“变位”,把“变位”的精神真正在艺术界生态中放大出来,而不是继续“变味”。

【编辑:徐瀹槊】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