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三月,又见雷锋。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纪念日。一场雷锋专题收藏展正在沈阳军区后勤史馆进行。
每天来此观展的人,在对雷锋的崇高精神投以景仰目光的同时,也对举办此次雷锋专题收藏展的主人公赞叹有加展出现场有关雷锋的2000余件文物,竟全部出自一位七旬老人之手。他,就是沈阳军区某部退休干部于兆玉。
雷锋 缘
专题收藏缘于心中的“雷锋情结”
“这40年,我是听着雷锋故事,读着雷锋日记,唱着雷锋歌曲,学着雷锋事迹走过人生最美好时光的。”
1961年,于兆玉参军入伍,走进了部队这所大学校。当时,同在部队参军的雷锋的先进事迹,成为部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极好教材。
从参军入伍到2001年退休,于兆玉在部队度过了40年。其间,他不但自己学雷锋,而且几乎每年3月5日,都要组织所在单位官兵开展学雷锋活动,“这40年,我是听着雷锋故事,读着雷锋日记,唱着雷锋歌曲,学着雷锋事迹走过人生最美好时光的。”于兆玉告诉记者,由于受部队长期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的熏陶,雷锋已经成为他心中一座永久的道德丰碑。
时间一长,耳濡目染,于兆玉开始对有关雷锋的文物产生了兴趣。
雷锋 藏
2000余件文物汇成“雷锋博物馆”
“开始是乐趣,后来是责任。”
于兆玉真正开始从事雷锋文物收藏,是从1991年开始的。那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同在沈阳军区工作的第十三任“雷锋班”班长王显荣。“没见过雷锋是我的终身遗憾,但说什么不能再错过与雷锋的传人"雷锋班"班长的机缘。”于是,于兆玉通过王显荣,先后收集到了8任雷锋班班长的亲笔题字。
“开始是乐趣,后来是责任。”于兆玉老人如此概括他的雷锋专题收藏。有了首批雷锋专题文物之后,于兆玉开始了雷锋文物的专题收藏。从此,不论到外地出差还是探亲访友,当地的旧物市场、文玩一条街,自然成了于兆玉的最爱。一次,他在北京一旧物市场上发现一本《雷锋》电影版小人书。据于老说,这种电影版的小人书,在沈阳文物市场的卖价高达1500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他花80元买了下来。
收藏这些文物花了多少钱,于兆玉也说不清。有时候,老伴责怪他花钱太多,于兆玉就用自己曾经收藏到的其他文物来交换自己喜欢的雷锋文物。前两年,他在沈阳鲁园文玩市场一位专门收藏各类奖章的收藏者手中,发现一枚由河南省共青团1964年制发的带有雷锋头像的奖章,并且要价不菲。他软磨硬泡,要用自己收藏的一枚1947年手工制作的纯银“拥政模范”奖章来交换。人家问他:“老爷子,这枚奖章可是纯银的,你舍得吗?”于兆玉咬了咬牙,丢下银质奖章,把这枚雷锋奖章拿回了家。
日积月累,这些藏品数量达到了2000多件,装满了整整四个大书柜,内容包括宣传画、邮品、书签、火花、证章、生活用品等十余类,俨然一个雷锋文物博物馆。
雷锋 展
老伴是第一个“文物参观者”
“这些看似我一个人的雷锋专题文物,她的精神价值属于雷锋,属于这个注重道德建设的时代。如果社会需要,我将把这些雷锋文物长期展下去,让雷锋精神得到永远传承。”
让于老把这些雷锋文物拿来展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缘于一次“意外”。那是2000年的一天,于兆玉趁老伴到外地出差的机会,把自己藏了多年、一直藏在书柜里的文物拿了出来。就在他如痴如醉地自我欣赏之际,老伴提前回来了。面对摆得满地满床的雷锋文物,老伴半惊半嗔地责备起来:“好啊,你什么时候收藏了这么多宝贝?原来你把心思都用在雷锋身上了!”话虽这么说,可老伴竟成了于兆玉雷锋专题收藏的第一个观赏者。
3月5日,记者在沈阳军区后勤史馆见到了于兆玉。看着馆内展出的琳琅满目的雷锋专题文物,于兆玉激动地说:“这些看似我一个人的雷锋专题文物,她的精神价值属于雷锋,属于这个注重道德建设的时代。如果社会需要,我将把这些雷锋文物长期展下去,让雷锋精神得到永远传承。”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