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目前,关于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期的最为引人注目的历史视觉文献,来自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收藏的李叔同油画原作《自画像》。此画右上角有画家“李”姓以及“1911”的作画时间的签款,作品以正面半身为中心构图,其中人物肖像及背景表现生动传神,色彩层次丰富而浑然一体。此作品与发表于中华美育会1920年4月发行的《美育》第一期中的李叔同《女》(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藏),发表于中华美育会1920年7月20日发行的《美育》,第四期中的李叔同《朝》(油画)(北京国立美术学校藏),以及目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近整理和研究的李叔同留日时期作品《半身裸女像》等相类似,体现了李叔同留日时期在西画方面杰出的造诣和独特的语言特征。
这些中国画家的自画像作品,曾经具有重要的展览和学术研究记录。其中李叔同《自画像》,于1999年入选在日本举行的“近代东亚油画——其觉醒和发展”的展览活动。陈抱一《自画像》,于2012年入选在日本举行的“中国近代绘画和日本”的展览活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日本学者吉田千鹤子、吉川健一、中国学者刘晓路等,对此相关课题进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2010年12月,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首次独家授权,委托中国学者主编《东京艺术大学藏中国油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12年9月出版。因此,这些东京艺术大学藏中国油画家所作自画像作品,反映了中 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珍贵的历史篇章。这些宝贵的自画像,无疑成为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这些作品最早的作于1911年,最晚的为1946年,成为这段留学历史的形象见证,其主要为这些中国美术前辈的自画像油画作品。它们均为半身,以画家自己的真实写照为依据,各持不同表现手法,语言各异且风格鲜明。画像一般又都有画家亲笔的签名和日期,更统一采用日本通用的12号风景型画框规格。每幅长60.6厘米,宽45.5厘米,基本等同于真人大小。
1906年日本关于《清国人志于洋画》的报道,表明中国留学生在东京美术学校开始了留日艺术历史的发端。中国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该校的油画专业由日本著名的西洋画家藤岛武二、冈田三郎助、和田英作、安井曾太郎、梅原龙三郎等主持。其教育的核心,是将“写实基础”融会印象主义的革命因素。
近半个世纪里,共有134名优秀中国学子在这里留学。根据东京美术学校的惯例,西洋画科(1934年以后改称油画科)的毕业生,在毕业时都应该给母校留下一幅自画像。学油画的中国留学生共90人,占中国留学生总数的68.2%;毕业生又为52人,占57.7%。迄今留存在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资料馆的关于中国留学生的自画像,实际上只有44幅,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还有8名油画毕业生的自画像下落未明,他们是:汪亚尘、伍子奇、陈元干、雷公贺、谭华[微博]牧、何善之、胡桂馨、廖德政。时至今日,其中大多数自画像的中国画家,已经逐渐淡出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学术视野。
四
相比而言,李叔同从事文化、教育和宗教诸业绩却时常为后人所传诵,而关于李叔同在清末民初的美术活动,则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课题。
作为东京美术学校毕业者,明治四十三年左右毕业的李岸——叔同,直隶人——最早。留学时期组织春柳社,也学习音乐,归国后担当一段时间的杭州师范学校教师,后来抛去家产和爱妻,皈依佛门。弘一律主——又称一音、论月等——是其遁世后的法名,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等专著。此人现今来说当然不是画坛之人,但却是讲起中国西画而不能忘却的一位大前辈。
这位“中国西画而不能忘却的一位大前辈”,在归国之后的西画历程是短暂的。1898年秋李叔同与家人南下上海赁居法租界卜邻里。曾参加南市城南草堂所办城南文社活动。1899年夏,李氏与袁希濂、许国圆、蔡小香、谢小楼作为沪上新学名士,在城南草堂结以“云涯五友”,合影“云涯五友图”,并以“城溪”一名作图。李氏家学渊源,少时即爱好绘画,受教之余,首从天津书画名家唐静严学习国画,系统接受传统技法训练,从南下上海,画艺研习不懈。至入城南文社,国画一艺崭露头角,受到同人推崇。1906年李叔同赴日本,翌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成为中国留学生正规学习西洋绘画的先行者之一。通过实地考察比较,始感“我国国画,发达尽早”,怎奈“秩序杂沓,教授鲜良法,浅学之士,靡自窥测”。今已远落于西洋绘画,因此当务之急是倡导西洋绘画。同年10月,李叔同即与留日友人筹编《美术杂志》,后因日本文部省颁发《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引起风潮未遂,其间其写下的《水彩画法略说》、《图画修得法》二文,实为西洋绘画的启蒙先声之作。1911年李氏学成返国。
倘若再深入分析,我们可见李叔同在清末民初的美术活动,主要分为留学和归国两大部分。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可资参考者不乏。比如胡怀琛《西洋画、西洋音乐及西洋戏剧之输入》曾记,(清末民初)“这个时期,介绍西洋画到中国来的,有两个人比较的最早,一个是徐永清,前清光绪宣统间(1909年)就在徐家汇土山湾画馆绘画水彩画,兼为有正书局及商务印书馆[微博]绘习画帖等,从来上海盛行的水彩画,可说是从徐氏起头。还有一个是李叔同(李先生从于在民国7年在杭州大慈山出家为僧,法号弘一,最近卓锡在泉州)。他是清光绪末年的日本留学生,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在日本留学时代的名字叫李岸,归国后改名李息、李叔同,又字息霜。他在日本习水彩画及油画,尤善作图案画。”由此可见,“介绍西洋画到中国来”,是李叔同归国后所从事的重要美术活动内容之一。
其间,李叔同参与了一些艺术杂志的美术设计和编辑工作。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林子青《弘一大师年谱》曾记道:(1912年)“是年春,自津至沪,任教城东女学。三月十三日,南社社长在沪愚园集会,师始参与,并为南社通讯录设计图案并题签。是时陈英士先生创办太平洋报社于上海,师被聘为报文艺编辑,并主编太平洋报副刊之画报。……同时又与柳亚子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在李叔同的美术活动中,更为重要的是他所从事的美术教育活动。曾受教于李叔同的吴梦非,曾经撰文《“五四”运动前后的美术教育回忆片段》,回忆在1912年至1915年期间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科”学习,吴梦非记道:“教我们绘画和音乐的还有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先生和曾延年(孝谷)先生是我国留学日本研究美术最早的人。他们都是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毕业的。曾延年是四川人,回成都后在1920年左右,曾和我通过几次信,往后便无消息。李叔同在东京留学时名李岸,从黑田清辉学习绘画,并在校外从上真行等学习音乐,都有相当成就。回国后在上海担任‘太平洋画报’编辑,并兼任城东女学的美术音乐教师。1912年才赴杭州浙江两级师范任图画手工科的主任教师。……李叔同先生教我们绘画时,首先教我们写生。初用石膏模型及静物,1914年后改习人体写生。……我们除了在室内进行写生外,还常到野外写生。当时的西湖,可说是我们野外写生的教室。学校还特地制备了两只小船,以供我们在湖上作画、观赏之用。”
1942年陈抱一所撰《洋画运动过程略记》,连载于《上海艺术月刊》1942年年内多期。该文成为清末民初中国西洋画发展演变的重要文献。其中,陈氏专门提到李叔同在“洋画运动”“前夜”时期的作用:
清末时期,专门研究洋画的人的确很少,而李叔同(李岸)氏那时已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研究。或者已是将快毕业回来的时候了。要之,他是国人之中,在东京美术学校最早毕业(一九一一年)的一人。李氏回国后,大概多在杭州方面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所以当时上海方面,除了少数人外很少知道他的成绩和艺术活动的情形。当李氏留日研究洋画的时期,我们似乎还未听到从欧洲专习绘画回来的人。……关于李氏的艺术方面,我所知不详。但据传闻,他对于艺术教育,也曾有不少贡献。曾受李氏所熏陶的人,谅亦不少。我所知道的,如音乐教授的刘质平氏,主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的吴梦非氏,和艺术教育界上著名的丰子恺氏等,均出于李氏门墙。
这里,陈抱一已经指明了李叔同的美术活动的功绩所在——“对于艺术教育,也曾有不少贡献。曾受李氏所熏陶的人,谅亦不少。”可以说,李叔同作为在清末民初之际,最早将西方美术引进至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行者,使得早期留日画家逐渐充当了西画在本土传播的主体之一。
清末留学海外学习油画,尚属于一桩“奇观”,由李叔同留学个案引发的“清国人志于洋画”之说,表达了海外人士眼中的这一独特现象,也促成以其《自画像》图像证史的有效研究方法。今天,当国人联系中国当时自强图存的现实情境,这一留学现象,却又赋予了更为深沉的社会意义,此如康有为认为,我国绘画“非止文明所关,工商业系于画者甚重,亦当派学生到意学之也”。——这从某种程度上,点明了当时留学日本、欧美学习西方美术的本质意义所在。其价值和意义在于:“以留学为介绍新文明之预备。盖留学者,新文明之媒也,新文明之母也。”■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