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瓷器所以受到世人瞩目,其内在原因为:
(一)由皇室专门下指令,按要求定制烧造。
(二)官窑集天下最优秀的制瓷工匠,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最优良的原料,达到最高境界,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产品有特定的使用范围,且不当商品出售及流通。
(三)器型及式样纹样有严格的规定、等级分明、个性强,并反映使用者的情趣爱好。
(四)由专用者本人使用过。
从艺术价值来看,“7501”主席用瓷与历代御用瓷相比,还有如下特点:
1、“7501”瓷产生在“文革”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2、高超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之作。
3、为当代制瓷名人及大师鼎力合作的产物,也是制瓷史上没有的,以后也不可能出现的一次制瓷绝唱。
4、完整性,毛瓷可以说是迄今保存最完美、最齐全的“御用瓷”。
5、物以稀为贵,其稀缺性为有记载的其只烧制过一次,产品只有几千件,且成功率很低,今后将备受专家、学者及收藏家们的关注。
6、是中国陶瓷史上没记载的历代御窑所不具有的“对花”的装饰形式及釉下五彩的绘画工艺。
7、是第一次使用历代御窑不曾达到过的1400℃高温进行烧制。“7501”主席用瓷与历代御品相比,历代御品用于皇家规则,其艺术品位、风格往往跳不出既有定式,而毛瓷出在新时代,浪漫洒脱,独领风骚。
7501毛主席专用瓷釉下芙蓉对花碗
现代中国陶瓷大师集体智慧空前绝后的结晶,“毛瓷”的设计和制作,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陶瓷人才,是陶瓷大师们呕心沥血的颠峰之作,也是他们高度协作、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各施其才,在一类瓷器上集中了诸多大师的智慧,堪称空前绝后。与宋明官窑比肩的不朽艺术杰作,“毛瓷”已与宋明官窑瓷器一起,成为并立于中国瓷器之林的颠峰艺术杰作和独特门类,其在工艺造诣上的成就,与宋明官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瑰宝。
毛主席专用瓷工艺复杂、用料昂贵,国家用瓷办公室为制作“毛瓷”,花重金购买储量已近枯竭的临川高岭土,制作出的半薄胎高白釉瓷器通体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用手指轻轻的敲击,其声清脆悦耳,在光线照射下,器壁成半透明状。它还有一个最大特点是导热系数低,把它制成壁厚不足毫米的茶杯,注入开水后,用手紧握杯体也无烫手之感。毛主席亲点“水点桃花”纹样,清新脱俗
原材料选用濒临绝迹的高岭土,有色金属矿物质研制,手工磨成的色料,瓷质细腻,手工绘图,绘于釉下,透过釉层溢于瓷表,因此具有永不褪色的特点,不含铅、镉等有害物质,耐酸碱,使用有益健康。产品在1380摄氏度至1410摄氏度的高温下烧成,具有耐温差的特点,从180摄氏度到20摄氏度绝不炸裂,因胚体薄且制作工艺复杂,最大出品率不超过20%,因此殊为珍贵。
据一位参与者讲,他当时负责配制彩绘颜料的工作。在此之前,景德镇的釉下彩颜料只有钴蓝(青花)和铜红(釉里红)两种,至于烧制梅花图案用的粉红色颜料无成法可援,开始他和他的同事们屡经试验,均告失败;不是颜色欠佳,就是彩绘处的釉面出现龟裂。于是军代表找其“谈话”说,如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将以“军法从事”。吓得他几天几夜不敢睡觉,加紧试验,所幸他们后来试验出合适的配方,总算圆满完成了任务。
7501毛主席专用瓷釉下红梅翠竹盖碗
毛瓷四绝:白如玉,景德镇独有的临川高岭土,烧制瓷器晶莹剔透,洁白如玉;明如镜,瓷器表面光滑莹亮,如镜面般泛清银色光芒;薄如纸, 瓷器壁厚不足毫米,以光线照射几乎透明,注入开水亦无烫手之感;声如磬,以手指轻扣敲瓷器,其声清脆悦耳,有如磬乐音。
当年“75O1”毛瓷的设计者刘平设计了“水点桃花”的装饰纹样,他借鉴中国画的写意没骨形式,先用玻璃白水点花瓣,画出花形(不用钩勒花头轮廓线),再用水调彩料,在玻璃白上进行第二次点染,下笔准确、轻捷,达到花头娇嫩的效果,清新脱俗,工艺不凡。毛主席对这个花饰非常满意,亲点“水点桃花”方案,作为陪伴自己左右的专用瓷器。从此“水点桃花”也被专用来指代“毛瓷”,亦称“红色官窑”“中南海用瓷”。
在绘图工艺上,毛瓷采用了无骨画和分水填色。无骨画:在精胚上用墨线勾画轮廓,墨线在烧制过程中达到一定温度即可自然消失,称为无骨画。分水填色:墨线中含有一种乳香油成分,在填色过程中能根据墨线轮廓将颜色自然分开,称为分水填色,采用分水填色画面层次感强,颜色干净,不会出现 “脏色”现象。主席用瓷,生气盎然,枝叶疏密有致,花朵大小各异,着色有轻有重,胎细釉润,明快老练,颇具大家风范,当是中国20世纪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套瓷器的外饰在风格上力求简洁、典雅、端庄,线条流畅优雅,器形饱满,古朴大方。7501瓷是全手工制作,造型统一。其特点是传统、饱满,加工精细到位。器物上装饰的'翠竹红梅'构图别致。花头的正、侧有度,花苞分布得体。整个画面的造型是由老艺术家黄海云、舒松水勾勒,姿态各异,形态生动。花头、叶子的混水是出自老釉下装饰艺术人员之手,用色浓淡转折相宜,前后有空间感。枝杆用色老嫩有度,花丝、花蕊错落有致,整个画面素洁、高雅。
1975年8月31日,7501瓷制作完毕,釉下装饰组的人员当即解散。1977年有76人调离了轻工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故以后生产的瓷器及7801瓷均由别的单位人员制作。由于制作的人员不同,手法有差异,整个画面感觉也有差别。
【编辑:田茜】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