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武训传》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老电影收藏是近年来新兴的领域,主要收藏老电影放映设备、拷贝和宣传资料。与其他收藏门类有所不同,老电影收藏者大多不为增值,而是缘于一种情结:老电影藏品刻录着过往年代的文化记忆和私人情感,对藏家而言,收藏它们,就是收藏历史,收藏自己的青春。
老物件,可触摸的影像演进史
目前,全国的老电影藏家不过一百多人,南京有二三十人,周建明、宋明、邹宁可谓南京的“三鼎甲”。
走进南京鼓楼区文化艺术中心的“老电影工作室”,镜头仿佛闪回到几十年前——十多平米的房间里,摆放着各式老电影放映机,老电影拷贝堆积如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海报铺满一面墙,另一面墙上贴着《龙马精神》《青年鲁班》《家庭问题》等新中国早期电影宣传画。
这里的“镇馆之宝”是一部《武训传》拷贝,从头至尾毫无间断,这样好品相的拷贝中国电影总公司资料馆都没有。《武训传》名头响亮,命运坎坷。这部影片1948年开始拍摄,没有拍完,解放后,原班人马再度集结,1950年完成该片。影片长达4小时,创了纪录。主演赵丹曾说,武训是他演得最好的一个角色,《武训传》是他最好的一部电影。该片后来被批为“大毒草”,拷贝销毁殆尽。寻得一部拷贝,特别是能放映的拷贝,是很多藏家的梦想。周建明可谓梦想成真。他的这部拷贝,不仅能放映,还有一份珍贵的放映记录。一本名为《广东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35毫米影片拷贝技术鉴定书》的小册子,第一页上用钢笔写着这部拷贝的编号67039,建档时间是1967年7月17日。在使用记录这页上,写着它上一次也是第一次放映时间是1981年9月15日,地点是“华师”,估计是华南师范大学。
和珍贵的拷贝相比,一台台老式胶片放映机更令人瞩目,其中不少堪称电影界之最!最古老的是一台美国“凯斯通”16毫米双齿孔无声电影机,需靠手摇发电。这个100多年前的“老古董”,如今还能放映卓别林的无声电影。
中国最早的放映机,是南京电影机械厂1954年首次生产的“老五四”式。小房间中央放着一台1966年产的“老五四”,它的前身是前苏联的“乌克兰”16毫米胶片放映机,当时定名为“长江FL-16”。同样放映16毫米胶片的“长江F16-4”,是目前存量最多的放映机,过去放露天电影,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一款。
两种16毫米胶片放映机及国内最早的35毫米放映机都是南京生产的,后来国家把35毫米放映机项目移至上海,只把16毫米放映机的生产任务留在南京,又从南京电影机械厂抽调一批科研人员到甘肃建厂,最终全国形成了南京、甘肃、上海三大电影放映设备生产基地,分别生产“长江”系列、“甘光”系列和“井冈山”系列,前两个系列都是南京血统。
小房间里还有一台国外淘来的放映机,军绿色,很多地方磨掉了漆,露出银色金属外壳。经考证,这台放映机是二战时美军航母上使用的。一张50年代国内的老照片上,科技人员科技攻关的样机里就摆着这样一台军用放映机……
10平米小房间里的藏品,可以说浓缩了中国电影放映史。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到上世纪90年代,满大街的录像厅终结了电影自发明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些年,电影再度复兴,老式胶片机却被数字放映机所取代。小房间里,别号“金南影”的“F16-10”可能是最后一种胶片机了,这种国家资助生产的流动放映机,专供尚未普及数字放映设备的偏远地区使用。“F16-10”也是南京生产的最后一种胶片放映机了。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