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缅甸翡翠交易市场
0条评论 2013-03-22 13:49:09 来源:商务旅行 

\

“凌晨在白云机场候机时,服务员几乎都下班了,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小地方等待缅甸包机的到来。每一个去买翡翠的商人都带着一把特制的手电筒,在这个黑夜里,大家好像要趁着夜黑风高去干一件大事。包机在凌晨三时终于可以起飞,一路颠簸到了缅甸新首都内比都。内比都还没有建民用机场,飞机好像停在一个军用机场上。我们刚下飞机就被赶到一间房子,由持枪的士兵看护着。缅甸人随便搬一张桌子就当作入境的海关了。”这是许鸿飞描述的第一次跟一拨“翡翠佬”去缅甸淘翡翠的经历,很刺激。

缅甸的翡翠交易市场远远看去像一个体育馆,里面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不同品种的石头由铁丝网围着构成不同的区域。翡翠交易是富人的事业,单入场门票就要一人一万欧元(可用来抵货款,后来升到一人五万欧元),不是谁都可以进场去交易的。尽管门槛很高,但还是人山人海,稀有之物总是让人变得疯狂。

听许鸿飞说,缅甸的翡翠交易原来在仰光,后来搬到内比都,作为新首都,它需要大量新项目。内比都最初的翡翠交易市场条件简陋,没有遮阳的棚,交易者汗流浃背地在阳光下选择宝石。雨季没来之前,几乎每天都是猛烈的阳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满街的女孩在门口叫卖各种草帽。但到了晚上,就变得清凉起来。“南亚的天气多变,一时艳阳天,一时倾盆大雨,雨下来,大家就狂奔去躲雨,像走兽一样散开,一会又聚集到一起。”许鸿飞说。

翡翠以外的缅甸

缅甸是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国家之一,你的眼光很难逃离各式各样的佛塔。我们开车去内比都,车刚离开仰光的郊区,就看到绿油油的田野上分散建着几尊佛像,金光灿灿在绿色稻田中异常醒目。我们在仰光的日子也入乡随俗,素心进到大金塔去看看,看僧人礼佛、诵经、静坐或用膳。许鸿飞对东南亚文化很感兴趣,他说,古代的艺术都缘于宗教,只是当代艺术越来越远离了古老的宗教文明的滋养,敬畏之心也就少了。

当然,缅甸也不总是佛教生活,它也有纯朴的乡村生活。缅甸不像中国城市化那么发达,即使是仰光这么大的国际城市,也还是一个被农村包围着的旧首都。而从旧首都到新首都之间的390公里路程里,中间只有一个小镇模样的休息站。我们租的缅甸小车在像高速又非高速的公路上奔跑,两旁偶尔出现各种经济作物,更多的是长满杂草的荒芜土地。

我们去的时候非雨季,而雨季疯狂生长后的植物,此时在骄阳的暴晒下,日渐枯萎。尽管很多土地荒废着,但那些隐藏在荒草下的土地有一天将焕发出新的气象,就像缅甸的民间艺术,溢出的是生命的记忆。在一个村庄里,我们就遇见传统陶艺的作坊。制作陶艺的大多是女性,她们手艺娴熟,表情专注,用模板拍打出陶瓷上的花纹。

缅甸人因为信佛,为人善良,我们在乡下行走时,遇见上都是一些或朴素或木讷或热情的缅甸乡下人,而不是像电影中的野蛮而破坏力大的那种人。要与他们合影时,他们黝黑皮肤上露出的笑容更为纯朴。他们甚至用木船载我们到水上的人家去看看。水上人家一贫如洗,但他们还要养很多孩子。也许这就是南亚人的生活。

缅甸还是一个保持着农耕文明的国度,这里很少看见机械化的劳作。牛车是在缅甸乡下最常见的交通工具,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也差不多吧。坐在牛车上的许鸿飞在颠簸的泥路上告诉我,他想起童年的时光,生命深处的文化记忆被唤醒,在异乡那份心境尤为真切。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