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保护,“限制出境”不如“向钱看”
0条评论 2013-03-26 11:55:42 来源: 网易 作者:六六

艺术品保护,“限制出境”不如“向钱看”

吴冠中的作品也一样先是在国际上打响知名度,近十多年才是国内藏家高价接盘。1980年代初吴冠中就像很多画家一样通过荣宝斋这样的国有画店出售作品,价格也就几百块而已。从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后期,香港画廊万玉堂、一画廊以及新加坡斯民艺苑先后积极在新加坡及港台地区推广吴氏作品。2004年以后,吴冠中作品价格进一步飚涨,如油画《长江万里图》2006年拍卖的成交价高达3795万元,2012年再次拍卖时拍得5712万元,创下吴冠中作品最高价。这时候中国已经是“金砖四国”里最金光耀眼的,众多富豪正卷入收藏热之中,海外藏家纷纷转手把吴冠中作品卖给内地藏家,如北京的卷石轩美术馆就陆续购藏吴氏作品四五十件。不过,如今吴冠中作品价格高昂,恐怕已经无人能再购置上百件之多了。

艺术品去留最终还是由市场决定

中国艺术品交易全球第一,限制原本自由流通的作品,可能将原本合法的交易逼入地下市场

2013年3月10日,法国艺术品数据咨询公司Art Price发布了《2012年度艺术市场报告》。该报告称,2012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成交总额达122.69亿美元,其中,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全球总成交额所占份额高达41.3%,连续3年保持艺术品交易全球第一的排名。2011年秋拍中,吴冠中《长江万里图》以1.495亿元拔得全场头筹,打破吴冠中个人作品及华人油画拍卖的世界纪录。市场需求旺盛,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价高者得。将本来自由流通的艺术品列为限制出境的物品,可能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将原本合法的交易逼入地下市场,刺激相关艺术品的走私。

不少国家均为艺术品出口设定限制性条件,但艺术品去留最终还是由市场决定

针对艺术珍品,不少国家均为其出境“设卡”,但珍品的去留最终还是由市场决定。英国规定,任何一件有50年以上历史、价值在8000英镑以上的艺术品出境时,均须取得政府颁发的出境许可证。现实情况是,即使艺术品不满足以上标准,英国政府也不会直接发放出境许可证,而是暂缓2至6个月发放。2012年,毕加索蓝色时期重要画作《孩子与鸽子》面临出售时就曾被英国政府颁布的暂时出口禁令“困”在国内。不过,这一禁令体现的只是一种尊重文化的导向,它是暂时的,目的是为国内有关机构争取筹集购买该艺术品的资金的时间。但是,如果暂缓时限到期,国内仍无买家,那么政府就必须给海外买家签发出境许可证,且不能对交易进行干涉。

法国对于艺术品出境也有诸多限制,二战后,法国曾下令禁止所有年代在1900年以前的艺术品出口。1993年,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为兼顾共同市场艺术品自由流通原则和保护本国文化遗产,与很多成员国一样,法国也建立起自己的内控机制,即艺术品需获得“非国宝”证明才可离境。“一律不准出境”的仅限于具备国宝资格的艺术品,其余珍品则以暂缓发布出境许可、减免艺术品交易税、募集公益捐款等多项措施加以挽留。一旦拒绝发放证明,就意味着该艺术品为“国宝”,国家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综合专家的意见,与艺术品所有人协商收购。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三年后,该艺术品仍可自由离境。对于“国宝级”的艺术品,法国政府有权在30个月内购买,如果政府选择不购买,则该国宝即可离开法国。

结语:限制艺术品出境的举措与其说是“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不如说是艺术领域“宁为瓦碎不为玉全”的民族主义。以市场、价格为指引,无论艺术品来自哪国、去向哪里,都能得到保护。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